


匠心筑梦

商报记者 文/ 王珮琪 应丹 摄影/视频 李子逸 制图 盛菲菲
他是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创收全球20亿元的实验室“首席技师”,是钻研钳工相关技术二十多年的工匠,是手握18项实用新型专利的杭州市高层次C类人才,同时,也是万千学生眼中的恩师和领路人。他就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陈楚。
从机床走向讲台,陈楚从一名企业专业研发人员成为教书育人的专业教师,他始终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态度来要求自己。面对学生时,他既是一名严格的老师,更是一位关心“孩子”的大家长。“爱生如爱子,教书亦育人”便是陈楚甘为人师的教育理念。
从机床走向讲台
把经验与实践投入教学
“你看这个还不够平整,需要再锉一锉。”烈日炎炎的酷暑,校园里早已没了学期中的热闹景象。但在钳工教室里,依旧可以看到一群人忙碌的身影。陈楚正在对学生们进行着专业培训,他时而低头查看,时而手把手示范,聚精会神地盯着操作台上的一举一动。学生们在陈楚的指导下,进步明显,收获满满。
凭借着这股子认真劲儿,陈楚带出了不少优秀学生——在国家级技能比赛斩获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省级比赛中获得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
虽然带教学生硕果累累,但实际上,陈楚成为老师的时间并不算长。在他看来,数十年以来在专业领域中积累的经验,为他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钳工技术,我一直心怀热忱。1998年,我就参加了浙江省钳工中级技术等级资格考试,考取了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进入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模具车间成为了一名模具钳工。”陈楚介绍道。
二十多年来,陈楚初心不变,始终保持对自身的严格要求,不断钻研、不断突破。在企业工作期间,陈楚负责开发制作的铝制视镜座模具,填补了公司技术上的空白,而且自主研发的“模具抛光创新工艺”,使加工模具的效率提高了50%。
此外,陈楚是个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的人,他多次与学院博士、教授团队一起开展“百千万”蹲点调研,和团队一起针对冲压模具卸料困难等难题,提出弹性卸料改为刚性打料,优化了模具结构和选材,同时帮助企业制定引入高效全自动激光切割机代替传统低效冲压工艺的方案。
2017年,陈楚以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一名专业教师。对初为人师的感受,陈楚到现在记忆犹新:“刚进学校的时候很有压力,希望能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希望孩子们都能通过技能改变人生。”
但陈楚很快发现了在企业与在学校的不同。“在企业里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到学校后需要进行角色转换,要把经验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想法又都不相同,所以“因材施教”就成为了陈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课程的学习中,你首先要弄明白是什么工艺,用什么测量方法。”在陈楚的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学生们用PPT展示自己的所思所学,而陈楚也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与讨论。“这样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也能让我更了解他们对课堂的掌握程度。好的地方可以大家一起学习,理解有偏差的地方我也可以及时纠正。”陈楚逐渐感觉到,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讲,学生们还是更喜欢这种互动教学模式。
同时,丰富的企业从业经验使陈楚深刻意识到,技能培养过程中动手实践比理论学习更加重要。于是,他将之前单一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我们按照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模式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俗话说:“树有多高,根就有多深。”陈楚认为,教师之于学生,正如根之于树。而保持初心、倾囊相授、精益求精,使学生得以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成就一番事业,这正是陈楚眼中对“老师”这一神圣称呼的最好诠释。
教书育人,爱生如子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于陈楚而言,这句古训是他与学生们之间深厚感情的生动体现。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的眼中,陈楚是他们求学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和慈父般的存在。
钳工技艺是一项既精细又严谨的手艺,它要求在每一次操作和测量中都要达到极致的精确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们往往需要经历无数次的练习与磨砺。每当重要的比赛临近时,陈楚总是会组织集中训练,帮助他们克服技术难题。面对即将到来的重大赛事,学生们的内心难免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陈楚则会很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每次训练结束我都会去找他们聊一聊,了解他们的困惑,用我以往的经历去开解他们。”
将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是陈楚从教数年来不变的坚持。从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买电脑用于学习,到每周买菜买肉亲自下厨给学生补充营养以增强体质,陈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学生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就业是每一位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们能在就业路上走得更顺畅,陈楚在教学中就让学生们“动”起来。陈楚通过调研和自学,开发了《电火花加工实训》课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了电火花的加工原理和技能,开创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电火花加工实训》课程模具专业实践之先例。同时还将“6S”管理制度引入钳工实训室,把职业素养融入课堂与实训教学过程中。陈楚深刻地感受到,“经过实训的学生特别受企业欢迎,进入工作后上手也很快。”
不仅如此,陈楚每学期都主动对接企业,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并主动联系优质企业,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陈楚欣慰地说,“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来跟我聊聊工作和生活,遇到任何问题我都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这是我们为人师者的责任。”
教书育人的责任、视学生如己出的情感也在陈楚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2019年“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首届学生组比赛便是一次印证。
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每天14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学生练多久,陈楚就陪多久。“集训是单调枯燥的,但做我们这一行,就必须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陈楚说。
复合型人才是陈楚培养学生时一个坚定的方向。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钳工技术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汽车装配、车尾冲压甚至包括机器人研发等高科技发展领域都需要有它的助力。所以在陈楚看来,年轻人在这个行业里大有可为,而态度正是这个领域里的“敲门砖”。“不服输的精神和对专业不断钻研的决心,将会带领孩子们走得更远。对我来说,不忘初心,做好技能的传授便是我最应该做的。”
从农村走到省城,从一名技校学生成长为一名专任教师,陈楚深信技能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更赋予了他全新的生命篇章。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生涯中,陈楚始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诠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真正内涵,引导学生走向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光明未来。
“郑”在点评: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技师的高地、工匠的摇篮。而陈楚老师既是高地上的技师,又是培养工匠的教师。
一、没有争创一流的意识,就没有“振兴杯”在杭州的举办。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振兴杯”职业技能比赛(学生组)的举办地。在陈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创造了许多优异的成绩。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如果没有当年“想干事的激情”和“争一流的精神”,那就没有今天“振兴杯”在杭州的举办。“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国家级一类大赛,始办于2005年,以企业青年职工为参赛主体,都在天津市举办。2019年4月,杭州市率先以法定形式设立了全国首个工匠日,为了有更好的形式、更好的载体,来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杭州团市委、人社局自加压力、自讨苦吃,多次赴京津、沈阳等地考察、汇报,争取团中央、国家人社部的支持。团中央、人社部为杭州这种“想干事、肯干事、会干事”的精神所感动,专门增设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并把第一次大赛活动及开幕式放在杭州。现已形成了青年组和学生组两个组参赛的格局。所以说,没有争创一流的意识,就没有“振兴杯”在杭州的举办。
二、没有工匠精神,就没有过硬的本领。本领是练出来的,过硬的本领要靠工匠精神才能练就。陈楚从一个模具工开始做起,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苛刻,制作的模具与规定形状、尺寸偏差的底线是0.01mm,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头发直径平均值0.08mm的八分之一。陈楚就是以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三、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陈楚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教师后,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学院里大家戏称他为“冠军收割机”。在教学中,他一是严以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二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陈楚老师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三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得他教育出来的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浙大城市学院客座教授
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杭州市劳模工匠协会会长
郑荣胜
榜样力量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学生黄邹凯:
在我眼中,陈老师是一位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技能以及优秀的职业品质的老师,他对待每一位学生亦师亦友;对待每一件作品精益求精;对待每一件事情勤勉尽责。他的这种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他让我明白,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怀揣匠心,不断追求卓越,在平凡中创造不凡。陈老师的工匠精神成为了我前行路上的灯塔,激励我在学习与工作中保持耐心与专注,不断突破自我,力求在自己的领域内也同样能创造不凡。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明杰:
我记得有次陈老师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如何理解“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忧时,他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越出色,作为老师越光荣,而且带学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靠时间的打磨,一步步才能成长成才,希望他们练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能工巧匠,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证明自己,为学院争光。”他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的心目中,陈老师一直是有着无私奉献的胸怀、有着大国工匠精神的人。在岗位上多学、多干、多钻、多磨,潜心静气。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
高级实验师 高级技师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浙江省劳动模范
浙江省首席技师
第五届“杭州工匠”
劳工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