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岑嵘
傍晚7点,夜色下的临平区“无国界”夜市,灯火阑珊处,人影憧憧,市井生活的画卷缓缓展开。不同于武林夜市的悠久历史,“无国界”夜市作为夜经济新兴之地,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间生命力,正逐步绽放光彩(据《每日商报》)。今年三月以来,杭州临平区南苑街道在吴郭街路段创新打造“无国界”美食夜市,激发了“夜经济”的活力,也为城市消费增添了新动能。
杭州的夜市经济早在南宋时代就异常繁荣,在《梦粱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
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经济的繁荣程度,堪称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杭州一直在大力发展夜经济,早在2022年,杭州就出台《关于建设国际新型消费中心暨打造“不夜天堂、璀璨杭州”的若干政策意见》。意见提出,围绕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紧扣数字化改革要求,打造“不夜天堂、璀璨杭州”。2023年,杭州发布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大力发展夜间经济。
眼下新的文旅消费业态层出不穷,“夜态”不断刷新。杭州全市都在积极探索“夜经济”,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塘栖古镇景区和清河坊历史文化街区,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结合运河文化、宋韵文化,让“夜经济”充满魅力。
临平区南苑街道打造“无国界”美食夜市,也为夜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夜市虽然留住城市烟火气,但管理是个难题。例如我们常常可见人流、车流、摊贩混杂,路边随处可见一次性饭盒等垃圾,油烟味也让周围群众颇有怨言。
“无国界”美食夜市成为一个很好的城市治理样本。它在政策与基层治理之间,注重“人城关系”联结,实现基层治理的人性化与有效性。在方案制定时更多考虑到了流动摊贩的生存需求、食客的消费需求,改变了以往“严抓严管”的处置方案,积极寻求各方需求利益平衡点。
在夜市推进过程中,管理者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逐渐从政府主导走向政府、摊贩、居民、消费者多元协同共建共治共享,选择问计于民,在各方诉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让城市更加和谐与温暖。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一项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大约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一些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全天比重超50%。自古以来,夜经济就与夜食、夜娱、夜购、夜体等消费内容息息相关。人们逛夜市等需求始终存在,但需求形态发生了变化,这对城市发展夜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管理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提出新的要求。
培育一批如“无国界”夜市的夜间消费地标将成为杭州发展夜经济的抓手,这其中,既需要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也需要经济基础支撑,更需要创造性的管理方式。
正如《每日商报》在《这家夜市既有温度又有序》的报道中所写:“‘无国界’夜市的成功转型,为杭州乃至更多城市的夜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维护城市秩序的同时,尊重并引导民间经济的力量,使之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场管理的革命,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