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使来华得到高规格接待,此行目的不简单

2024-08-10

1963年8月20日,瑞士伯尔尼,一位正在度假的法国游客按照约定走进了中国驻瑞士联邦大使李清泉的办公室。来人坐定之后,向李清泉大使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希望以个人名义访问中国并且会见中国领导人。这位法国游客名叫埃德加·富尔。

一见面,富尔就表达了要与中国领导人就国际问题和中法关系交换意见的想法。简单的一句话,李清泉却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法国政府要主动与中国政府进行接洽。送走富尔,李清泉立刻起草电报,他要将富尔传递的消息第一时间告知国内。

01

1963年8月22日深夜,周恩来总理仔细阅读了李清泉大使的电报。他敏锐地觉察到,富尔请求来华绝非仅仅为延续私人友谊那么简单,很可能是在释放法国政府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的积极信号。

早在1957年5月20日,卸任法国总理后不久,富尔偕夫人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邀请对新中国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访问。访问期间,毛主席和周总理分别会见了富尔夫妇。这次私人访问让富尔看到了新中国的欣欣向荣。回国后,富尔出版了一本名为《蛇龟》的书,反响热烈。书名看似晦涩,但大有来头。它出自毛主席在武汉考察时所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龟蛇静,起宏图”。富尔的意思是中法之间,应该像武汉的龟山和蛇山那样架起沟通的桥梁,天堑变通途。

1957年访华给富尔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隔6年他再次提出前往中国,那么中国政府将怎样回复这位老朋友呢?

周恩来总理指示外交部复电李清泉,同意富尔10月下旬访华。1963年8月29日,外交部在复电中写道,“同意法前总理富尔于十月中、下旬访华。请李大使即代表外交学会会长口头邀请。”收到电报,李清泉第一时间向富尔表达了中国政府同意他访华的态度,并向富尔发出了邀请。可没过多久,富尔夫妇又专程到瑞士并再次约见李清泉。

02

1963年9月12日,富尔夫妇在瑞士日内瓦与李清泉大使共进晚餐。晚餐轻松愉快,可时间有些长,长时间共进晚餐一定是谈了些重要的话题。

当晚,李清泉再次向外交部发去了一封紧急电报。这封电报中,李清泉是汇报的:“富尔说,从瑞士返法后于上周见到戴高乐。戴要他再来向我表示,他此次访华是作为戴的代表同我领导人会谈,并将戴的一封信转给我领导人。”这样一来,他的这次行动就有了官方性质,不是私人性质了。

富尔离开爱丽舍宫前,戴高乐将一封亲笔信交给了富尔,以证明他特使的身份。“亲爱的主席先生:我再次重申我对你在下次旅行期间将和中国领导人进行接触的重视。”戴高乐用给富尔写信的方式证明了富尔法国代表的身份,同时戴高乐再次表达了发展法国与新中国外交关系的意愿。

03

1963年10月21日,中国外交人员前往深圳罗湖口岸迎接富尔夫妇。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他们要设法探明富尔此次来访的真正目的,这直接关系到中方应该选取的接待方案。

交谈中,富尔特别强调,此次来华负有迫切使命,要同中方就全面开展两国关系问题进行交谈与探索。至此,中方确认了富尔此行就是代表戴高乐来谈“中法关系问题”。于是,富尔的接待方案也随之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馆原大使蔡方柏回忆:富尔到广州后,表示他是戴高乐的特使,要见毛主席,要谈重要问题。摸清这个情况后,马上把级别提升了,从广州调了一个专列车厢。富尔真的很灵,他一看这个规格就不一样了。没有让他住北京饭店,而是让他住了钓鱼台的国宾馆,他就感觉到中国人已经理解他的意思了。

1963年的10月22日,一架由广州飞来的中国民航客机缓缓降落,法国前总理富尔缓步走下舷梯。看着不远处飘扬的五星红旗,富尔清楚,中国和法国两个奉行独立自主的国家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两个伟大的国家走到一起,也成了世界范围内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据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