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满记者/商报记者 朱光函
上下班扫一辆共享单车,是不少人应对“最后一公里”的便捷方式。最近有消息传来,成都、武汉等地的共享单车都迎来调价。在部分城市,共享单车工作日起步价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有用户直言“现在骑单车,已经比坐公交还贵了”。
从市场初期的0.5元/半小时到如今普遍的5元/小时,共享单车的涨价幅度不可谓不大。这背后,既有平台从追求流量向求生存的转变,也映射出共享单车行业从“彩虹大战”走向理性运营的艰辛之路。
涨价的逻辑不难理解,日益增长的运营成本,如车辆迭代、维护人力和仓储管理,加之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每一环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原材料价格上涨、车辆损耗加速,使得成本控制成为一道难题。共享单车不再是简单的“骑了就走”,它承载着更高质量、更合规的城市出行期望,自然也背负上了更重的成本枷锁。
然而,涨价毕竟也是一把双刃剑。共享单车想要长久生存,真的只有涨价一途吗?
A
共享单车多地涨价
消费者使用成本增长35%以上
退休教师范志强是共享单车的忠实用户。每天,他都会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南山路上,一边骑车一边享受南山路上美景,让他对退休生活很满意,也为他的锻炼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范志强介绍,自己的共享单车月卡是花费16.88元开通的,“方便又实惠,非常绿色健康。”
范志强享受的是共享单车套餐式的月卡优惠,对于没有包月的消费者来说,1.5元每30分钟的起步价格也属于可以承受的范围。对比其他城市涨价后的价格,显得尤为吸引人。
然而,在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共享单车的使用成本却在发生变化。以哈啰单车为例,其在这几个城市调整了价格策略,工作日起步价从15分钟1.5元调整为10分钟1.5元,周末及节假日更是从前15分钟1.8元调整为前10分钟1.8元,后续均为每15分钟1元的计费规则。这意味着,对于像范志强这样习惯骑行半小时的用户来说,费用从2.5元涨到了3.5元,涨幅高达40%,而在周末及节假日,半小时的骑行费用也从2.8元涨到了3.8元,增长了35%。有些用户表示,共享单车一再涨价,出行成本已经超过乘坐公交车。
多个城市的共享单车涨价后,不少杭州市民也开始担心杭州是否会是下一个涨价的城市。在豆瓣杭州讨论小组里,不少人讨论起杭州的共享单车费用。一位网友表示:“如果杭州的共享单车使用价格和成都等地一样,我可能会选择其他方式出行,我无法接受骑辆自行车的费用比坐公交车还高。”
这场涨价风波,是共享单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细发展的见证。从2016年横空出世以来,共享单车以0.5元/半小时的亲民姿态闯入大众视野,短短八年间,共享单车在部分地区平均每小时费用已攀升至5元,价格上涨四倍之多,这在运维企业看来,是共享单车企业应对成本不断上涨的无奈之举。
B
用降价吸引用户 美团获得一大波流量
面对成本上涨,有企业选择涨价,也有企业选择降价。据悉,美团单车近日在广州地区下调了起步价。工作日起步服务时长计价由现行的1.5元/前15分钟下调至1.5元/前20分钟;节假日起步服务时长计价由1.8元/前15分钟下调至1.8元/前20分钟。
对此,美团单车广州地区负责人表示,有数据显示,3公里左右是共享单车最高频的使用距离,20分钟以内的骑行订单占比近九成,“我们希望通过延长起步服务时长,降低用户的骑行费用,给用户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
美团的这一举措,在消费者中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前不久广州发布的第二季度共享单车企业考核显示,美团单车在服务质量考核中得分81.88,排名第一,自行车运营配额也因此调增为88552辆。
经过16年的发展,共享单车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市场。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共享单车相关企业5.32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持续正增长态势。自2014年全年注册482家,稳步增长至2019年全年注册1637家,增速维持在10%—65%的区间内。2020年相关企业注册量暴涨175.50%至4510家,达近十年增速高峰。而后连续三年增势延续,2023年全年注册量同比增长 70.99%至18015家,已临近2万大关。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11374家,其中上半年注册9715家,较去年同期略增8.14%。
据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的统计数据,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服务全国超6亿用户。截至2023年12月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在全国超410个城市投放运营,总投放车辆数超1200万辆;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在全国超700个城市投放运营,总投放车辆数超800万辆。同时,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领域,美团、青桔、哈啰3家企业车辆投放数量仍占据全国95%以上市场。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领域,美团、青桔、哈啰3家车辆投放数量占已统计企业的80%左右,占全行业的60%左右,市场集中度保持相对稳定。
李进认为,在这个时候,能够以更优质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吸引用户,肯定是一种高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