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党中央同意,2024年4月至7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今天,从毛泽东高度关注的两起案件说起,旨在加强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
1937年10月,延安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在延河边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
黄克功十几岁就加入了红军,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屡建战功,是革命功臣。被害者刘茜只有20岁,是七七事变后投奔延安的爱国女青年。他们的恋爱关系定下来并公开化后,刘茜发现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黄克功和她在生活情趣、习惯、爱好等方面相差甚远,于是向他提出解除恋爱关系。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黄克功将刘茜约到两人过去经常约会的延河边,作最后“谈判”。“谈判”失败后,黄克功竟拔枪威逼。逼婚未遂,他恼羞成怒,完全失去了理智,开枪把刘茜杀害了。
事件发生后,人们议论纷纷。国民党也借此大做文章,说“延安出了桃色事件”“红军因强奸未遂而枪杀女学生”等。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对黄克功该如何处理、该不该处以极刑,党内党外都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一些人认为,自古以来就是杀人者偿命,黄克功杀了刘茜,应处以极刑;另一些人则认为,黄克功是经历长征的红军干部,对革命有功,身经百战,作战勇敢,是红军队伍中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目前正在进行激烈的民族解放战争,急需这样的指挥骨干,从革命需要出发,应该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件事很快反映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指示边区政府认真处理这一恶性事件,并亲自到抗大,与学校的领导研究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意见。抗大研究处理意见时,毛泽东神色严肃地对参会同志说:“我们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兴起,不少青年学生向往延安。我们正处在从全国各地吸引爱国青年学生到延安来学习、培养民族解放人才的时期,黄克功的所作所为,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一定要审判处决,严肃法纪。”接着,他要随去的中央领导同志告诉边区高等法院,作出实事求是的判决后,予以惩处。
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这件事极为重视,组成了以法院负责人雷经天为审判长的合议庭来审理此案。经审判后,依法判处黄克功死刑,立即执行。黄克功听了这一宣判后,立即向中央军委写了申诉信,要求看在他为党奋斗多年、出生入死的历史上,予以从轻发落;并要求戴罪上战场,杀敌立功,在战场上牺牲。毛泽东阅读了黄克功给中央军委的申诉信后,亲自提笔给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写了一封信,并要他在对黄克功执行死刑前向群众宣读。
10月11日,边区高等法院在延安陕北公学的大院里召开公审大会。公审大会上,看着黄克功身上的累累伤疤,参加公审大会的一些红军指战员热泪盈眶。特别是与黄克功并肩作战过的同志,更是对黄克功充满同情,他才26岁啊。
雷经天宣读了毛泽东的指示信:
雷经天同志:
你的及黄克功的信均收阅。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当此国家危急革命紧张之时,黄克功卑鄙无耻残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处死,是他的自己行为决定的。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请你在公审会上,当着黄克功及到会群众,除宣布法庭判决外,并宣布我这封信。对刘茜同志之家属,应给以安慰与抚恤。
听完毛泽东这封信,黄克功悔恨交加地低下了头,认罪伏法。黄克功被处决后,老百姓无不称颂:共产党坚决依法办事,为人民群众树起了严守法纪的榜样。不少民主人士更是交口称赞:像黄克功这样的革命功臣,一旦犯罪就坚决处决,共产党的纪律如此严明,真是古今罕见。就连那些一开始就借“黄克功案件”拼命鼓舌摇唇、大做攻击文章的反动报刊,也失语无声了。
黄克功案件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进行全面的干部教育和加强党的建设的典型案例。延河边的枪声让人感到震惊和愤怒。如何处理黄克功这个“红小鬼”出身、历经枪林弹雨、屡立战功的军队干部?有些人心软了,希望放他一条生路。但更多的人深知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重要性。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黄克功身为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强迫刘茜与自己结婚已属错误行为,在达不到目的事后还痛下杀手,更是罪不可赦。
黄克功案件得到公正处理,对于教育广大干部,认清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自觉克服各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震动。它也表明严肃处理那些有违人民军队的宗旨、党的纪律的干部,不管其地位多高,功劳多大,决不姑息迁就,既是纯洁革命队伍的需要,也是教育和挽救更多干部的反面教材。(未完待续)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