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3克人类首份月背样品中藏着什么

或包含250万年前的火山岩和其他物质 能帮助解释月球正背面的地理差异为何如此大

2024-06-30

6月26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举行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开舱仪式结束后,科研人员取出月球样品容器准备称重(左图),随后把月球样品容器放进保护箱(右图)。新华社发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6月28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经初步测量,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1935.3克。

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中发现新矿物“嫦娥石”,到今天嫦娥六号月背“挖宝”返回……让我们一起期待,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珍宝中取得更多科学成果。

那么,从月球背面“挖土”和在月球正面“挖土”有何不同?此前一天,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对此问题和诸多细节进行了解读。

●交接

1935.3克首份月背样品运至专业实验室

“经测量,嫦娥六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1935.3克!”

28日上午10时许,在热烈的掌声中,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移交了装有嫦娥六号样品的容器。

当覆盖在嫦娥六号样品容器上的红布被揭开时,现场的科研工作者赞叹:“近两公斤的月背样品,是53天太空之旅突破重重困难带回的,也是中国探月20个年头的重要突破。”

“从外观上看,我们发现嫦娥六号样品相较其他样品比较黏稠,还有结块的现象。期待后续通过系统科学研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成果。”嫦娥六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葛平表示,将进一步发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与国际社会共享中国探月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多功能厅,科研人员早早迎候在此。上午11时许,月球样品顺利运抵,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在多位院士专家的见证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交接给国家天文台,并转运至国家天文台月球样品实验室。

此前,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深入研究,我国在月球形成与演化、太空风化作用及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月球最“年轻”玄武岩等80余项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

人类首份月背样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期待后续研究成果为月球探索带来更多惊喜。

三天前嫦娥六号携月背珍宝回家

此前三天即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当天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经历了回家路上惊心动魄的时刻——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11.2千米/秒)高速在大约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

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在大约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准确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

从5月3日成功发射到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挖宝”,再到6月25日顺利着陆“回家”,嫦娥六号每一个“动作”环环相扣、顺利进行,这场长达53天的太空探索终获成功!

●揭秘

月背采样任务遇到了哪些挑战和困难

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嫦娥六号任务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表示,嫦娥六号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一样,目标是两公斤月壤,“我们的容器就设计到这么大,再多也装不下。”

胡浩表示,月背不能直接通信,要增加中继星,探测器就要适应中继星的要求,这带来了很多挑战。

“再一个挑战是国际搭载,我们向国际上承诺拿出着陆器10公斤、轨道器10公斤的重量余量,开展国际搭载,我们践行了诺言。”胡浩介绍,嫦娥六号国际搭载开展得不错,国际搭载的项目也都是研制项目,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要和团队融合,共同完成任务,挑战性很强。语言不同,工作习惯不同,研制程序的标准不一样,都要在这一年当中磨合,还要开展大量试验。事实证明嫦娥六号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也为后续完成更复杂的任务积累了经验。

月球背面“挖土”和月球正面“挖土”有何不同

此前人类对月球进行了十次采样返回,但都是在正面。这次嫦娥六号选择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是什么原因?

李春来解释道,这主要是基于科学技术的综合考虑。

技术方面,月球背面无法直接跟地球通信,必须发射中继星才能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和着陆。这对深空通信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验证和提升。另外,月球背面的地形和地貌要比正面复杂得多。

“在这样的地方成功着陆、采集样品要克服很多困难,但也有助于提升月球探测任务的技术水平,为未来在复杂的探测任务条件下开展工作奠定基础。”李春来说。

据介绍,在科学研究方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现在发现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这里的地质构成、物质组成、演化历史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迄今为止,人类采集的十多份月球样品包括嫦娥五号样品都是在月球正面采到的,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样品采集,有望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历史提供机会。

李春来说,从月球背面,尤其是从我们选择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样品,矿物化学成分上可能与正面样品有非常大的差别,不久就会见分晓。研究这些样品有助于揭示月球背面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的差异,更全面地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

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可以为早期的撞击历史,甚至地球的早期撞击过程研究提供机会,有助于了解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和判断历史,推动比较行星学的研究。

另据外媒报道,科学家们表示,嫦娥六号带回地球的样本或包含250万年前的火山岩和其他物质。这些样本能够帮助解释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地理差异为何如此之大。报道称,嫦娥六号探测器降落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一个40多亿年前形成的撞击坑。科学家们期待的月球样本可能来自该盆地的不同岩层,它们记录了月球发生地质事件的痕迹,比如月球年轻时的火山活动。

嫦娥六号任务创造了哪些世界航天纪录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表示,嫦娥六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

“三大技术突破”和“一项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同时,月面展示国旗所用的“玄武岩纤维”新材料、智能移动相机等新技术,也可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领域。

●共享

中方欢迎各国提出申请

另据美联社27日报道,中国航天官员27日表示,中国国家航天局详细公布了月球样品研究的申请流程和开展月球样品国际合作的具体信息。中方欢迎各国科研人士按照有关流程提出申请,共享惠益。

报道称,美国法律禁止美国和中国开展太空领域合作。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表示,中美航天合作的障碍根源在于美国“沃尔夫条款”这样的国内法,阻碍了中美航天合作。

他指出:“如果美方真的希望跟中国开展正常的航天交流,他们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清除障碍。”

(信息来源:新华社,央广网、环球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