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家长 又是老师 儿子与学生都被西安交大少年班录取

拥有双重身份的她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

2024-05-15

商报讯 (记者 严斐)再过半个月,就正式进入考试月,高考、中考都将到来。这段时间,无论是初三家长,还是高三家长,多少都会有些紧张。然而,对于同样是初三家长的顾玲而言,相对就比较轻松,只因早在今年3月,儿子就通过了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复试,将免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8年获得硕士学位。巧的是,作为老师的顾玲,去年的同一时间,学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她班里的学生也被西安交大少年班录取。那么,拥有家长和老师双重身份,顾玲是如何教育孩子、培养学生的呢?

让孩子能有生活的幸福感

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顾玲直言自己是个“异类”,“现在的教育家长整体比较焦虑,而我觉得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比学习更为重要。在生活和学习上,我们一直比较宽松,让孩子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

以这次报考西安交大少年班为例,顾玲提到,大约两年前,自己与儿子聊天时,无意间聊到了王树国,“当时他还是西安交大的校长,我把王校长相关视频推荐给儿子看,儿子被王树国校长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立志将来也要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使命感,让他的学习有了更强的内驱力,学习上更加自主。

对自己的孩子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顾玲是丁蕙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她的课堂以“幽默”著称,一节课中学生如果笑声少于5次,她认为这堂课是失败的。“我主张快乐学习,让每位孩子都有表达的机会,在交流过程中各种思维的碰撞,学习就这样在谈笑中自然发生。”

在顾玲看来,优秀的孩子都会有一定的共性:读书多、眼界宽、思考能力强,有独到的见解,各方面都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强。

创新思维与阅读习惯很重要

确实,如今早已不是单纯学知识的年代,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

以创新能力为例,顾玲认为都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是玩的过程中,比如日常生活中碰到某一件事,或者遇到某一个问题,她会鼓励儿子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我会跟儿子说,看问题要看得远、看得深,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别人的想法。”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顾玲特别强调了一点——阅读习惯。“在我们家,孩子所到之处,我都放了书。”也因此,顾玲儿子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开始阅读小古文版的四大名著,“我本来以为他看不懂,谁知他看得津津有味的。”

家长要适应孩子的节奏

当然,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顾玲坦言也曾走过“弯路”。

疫情期间,学校上网课,顾玲曾因儿子的作业问题,一度陷入焦虑。“事后我也反思,家长一定要做好情绪管理,我们是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应该是家长去适应孩子的节奏,而不是孩子迎合家长的节奏。”

好在顾玲曾有过心理学学习的经历,在缓解与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后,顾玲让儿子听音乐放松,或者一起去做些体育运动,每天陪着儿子走路上下学,利用这些零星的陪伴时间,做孩子最好的倾听和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