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体操队第一任队长 也是中国体操界的“师爷”

记住陆恩淳,就记住了中国体操史

2024-05-12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多家官方媒体5月9日报道,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体操协会发布讣告,国家体操队第一任队长陆恩淳于5月8日早在体育总局家属院家中去世,享年93岁。

与中国体操队的发展相伴,陆恩淳在退役之后做过教练、裁判、现场解说等职。他的弟子张健曾执掌中国体操协会,张健又培养出中国的“体操王子”、2014年南宁世锦赛形象大使李宁。陆恩淳说:“他(李宁)有时也开玩笑喊我‘师爷’。”

陆恩淳曾任北京市崇文区政协第九、十届常委,著有《笔耕体操三十年》《体操收藏半世纪》多部著作,并合著有《中国体操运动史》等书。

●他与第一有缘

军转民的第一批体操队队员

陆恩淳1931年出生在北京。

上小学时,学校操场上一个简陋的单杠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觉得好玩,他经常把一条腿挂在上面,然后双手握杠在杠上旋转,这一招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进入中学,校园里有了更多高低不同的单杠,他的单杠技术也大有长进。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陆恩淳的体育理想并不高远,锻炼身体仅仅是为了将来能有力气,艰难的时候,蹬三轮也能养家糊口。

1949年,陆恩淳入伍当了兵;1951年毕业于中南军政大学;1952年入选首批解放军八一体操队,很快成了主力队员;1953年,八一队参加全国体操比赛,陆恩淳获得自由体操冠军、全能亚军。

也就在1953年,他响应新中国第一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军队的优秀运动员一律脱下军装支援国家队”的号召,进入了新组建的中国体操队,成为第一批国家体操队队员和首任队长,从此和体操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他身后排列着一连串的第一

翻开新中国体操的历史,最早的一页赫然记录着陆恩淳的名字。在他身后,排列着一连串的第一:

第一个自由体操全国冠军、国家体操队第一任队长、第一位举着五星红旗参加国际大赛的旗手、第一批运动健将称号获得者、第一批派到苏联学习的中国体操运动员、第一批持有国际裁判员证书的体操国际裁判。

这许多的第一,记录了陆恩淳50多年体操人生的成就,使得中国体操事业成长的历史,变得鲜活而更有细节。半个多世纪里,他先后做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培养了张健、高健、陈雄、钱奎等中国体操事业的领军人物,为中国体操今天称雄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与奥运有缘

没能以运动员身份进场,却以裁判员身份入场

中国体操队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是1955年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入场式上,陆恩淳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走在队伍前面,胸中充满着代表祖国出征的自豪感,当时拍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成了他一生的珍藏。

这次比赛上,中国选手是第一次看到国际赛场的设施器械,不懂赛前要试场地,以致一上鞍马就紧张得掉了下来。那次陆恩淳获得了跳马第8名,当他举着国旗站到领奖台边时,被人告知比赛只取前六名。看到那些对中国人不以为然的裁判,他下定了发奋的决心。

机会终于在1956年到来,这一年中国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邀请,将组团参加墨尔本第16届奥运会。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国际奥委会少数人主张继续承认台湾的所谓“中华奥委会”,中国政府坚决不接受“两个中国”的安排,断然抵制了墨尔本奥运会。遗憾的是体操队此前曾战胜具有世界前六名水平的民主德国队,几乎有把握在这次比赛进入前六名,登上奥运领奖台。

时光走过了23年,当中国体操队走进奥运会时,陆恩淳已经经历了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裁判员的转变。

1980年陆恩淳得到了一份来自中国奥组委的“奥运会体操国际裁判”聘书,此后,他分别以裁判和国际体联特邀裁判长助理的身份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当李宁在奥运赛场上创造辉煌的时候,裁判席上的陆恩淳享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快慰。

●他与收藏有缘

一座收藏馆藏着中国体操史

在北京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内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有一座陆恩淳体操收藏馆。20平方米的小屋,藏着60余年的中国体操史。

陆恩淳用自己投身体操运动几十年来搜集的藏品,布置了这个小小的收藏馆。收藏馆的墙上挂有按年代划分的展板,中央展台放有书籍、皮包、奖状等实物,角落还有一尊穿着缀满徽章的制服的模特。陆恩淳说,总计1200余件展品均是他从1952年习练体操以来的积攒。

他的收藏馆里亦不乏多个“首次”,其中有1955年中国体操队首次走出国门、赴波兰参加国际青年比赛的照片,“是一位华侨照的,我向他要了这张照片”,还有首次将五星红旗与奥运五环相结合的纪念章、首本中文体操教材等。

对于每一件物品,陆恩淳都能兴致勃勃地说出一段历史和一个故事,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公派出国竟出版了竞技体操教科书

中国体操队是在1953年成立的,陆恩淳当时22岁,来自八一队。

“当时从八一队出来的队员很多。”陆恩淳解释说,因为单杠、双杠和跳马等体操项目是军事训练的必修课,战士们需要常年训练,部队之间也经常比赛。1952年八一体操队成立时,队员就是从全军的单杠、双杠等比赛中选拔出来的普通战士,陆恩淳当时是单杠比赛的第一名。

在观看苏联体操队的表演时,陆恩淳和队友们完全被眼花缭乱的动作惊呆了——那时中国体操与世界体操的差距之大,远远超出了今天人们的想象。

为了尽快提高中国竞技体操的水平,1955年,陆恩淳作为中国体操队队员被派往苏联学习,和当时许许多多公派苏联和东欧国家深造的中国年轻人一样,陆恩淳利用有限的时间拼命学习,并带回了大量的资料。回国后,陆恩淳用苏联的教材,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竞技体操的教科书。

“这些收藏品其实不值钱。”陆恩淳笑着说,其价值在于记录着中国体操队曾经历的艰辛,草创时期的中国体操队人力、物资匮乏,陆恩淳指着照片介绍,队员在简陋的器械上训练,“我们的口号就是‘革命加拼命’。”

顺着展板看去,中国体操队一步步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陆恩淳逐渐显露笑容。中国体操男团曾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成功卫冕团体金牌,小伙们送给陆恩淳的签名板,被放在显眼处。

运动队下基层表演也是为了发现苗子

收藏馆里,一张拍摄于1958年的老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是陆恩淳与队友在云南昆明为群众表演的照片。

“那个时候,各个运动队下基层表演都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每年都有很多次。”陆老说,运动队是国家供养的,有义务回报社会,同时可以通过在基层的表演扩大运动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参加昆明表演的陆恩淳,当时已经因为伤病退役了,但他仍和队友出现在表演舞台上,“虽然退役了,不能参加比赛了,但并不影响参加表演呀。那时,像我这样退役后继续参加基层表演的运动员多的是。”

当人山人海的观众坐在体育场观看体操队表演时,说不定人群中的哪个孩子就会萌生成为体操运动员的理想。

“这样的孩子在那个年代有很多。”陆恩淳说,自己的弟子张健,就是因为看了体操队的表演,才一步步成为体操运动员、教练员,最终走上了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岗位的。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央视网、中国新闻网,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