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近日,重庆市区掀起一股“燃气费用暴涨”风波。不少市民反映,自去年末更换新燃气表以后,家中燃气费用大幅增长,有的月份燃气费用甚至比以前高两三倍。
针对部分市民的燃气费用明显上涨等问题,4月19日晚,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联合调查组进驻燃气企业调查情况,查明重庆燃气集团等燃气企业存在部分市民反映的多计多收费等问题。
●官方通报调查结果
存在错抄和违规估抄等六方面问题
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全伟介绍,联合调查组通过现场核查、试验检测、数据比对、专家分析研判、典型案例实证等方式,逐条核实情况,现已查明重庆燃气集团等燃气企业存在部分市民反映的多计多收燃气费等问题。
一是存在错抄和违规估抄的问题。如,调查发现,重庆燃气集团沙坪坝分公司2024年1-4月因手动录入错误产生用气量增高的1085笔、涉及气量19.05万立方米,未入住估抄错误产生用气量增高的106笔、涉及1.16万立方米,长期未成功入户抄表造成累计抄表数按更高阶梯价格收费234笔、涉及27.91万立方米。
二是存在燃气计费周期混乱的问题。比如,调查发现,渝北区龙山街道某用户抄表周期非常长,有7个月、9个月、最长13个月无抄表记录,导致该用户2023年10月一次性缴纳一年的气费。再如,燃气分公司对同一小区的用户计费周期不统一,时间间隔毫无规律和逻辑,最小计费周期7天,最长计费周期83天。又如,重庆燃气集团在每年价格调整前一个月,要求完成所有居民客户抄表工作,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平时估算、调价前集中清算导致气费大涨等问题。
三是存在价格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如调查发现,2024年4月15日,沙坪坝某公租房租赁户有3年零3个月无燃气抄表记录,退房时当事人一次性抄表记录的用气量达943立方米,重庆燃气集团按一个计费周期进行阶梯计价计算收费,多收气费237.5元,该情况已立案调查。
四是换表工作组织无序。燃气企业计费、采集系统技术落后、运行不稳定,造成数据紊乱。如,江北一小区2023年7、8月份开始更换智能表,但重庆燃气集团工作人员是换完一个批次的表后,才将用户信息交到燃气公司录入系统,中间存在时间差,造成比平时用气量大,费用比平时高。
五是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部分燃气公司对抄表员管理不到位,如一分公司管理客户数为52.5万户,其中需要入户抄表的为14.1万户,仅配置抄表员18名,导致工作人员敷衍了事随意抄表等问题。
六是部分燃气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未按规程履行业务复核、监督管理职责,对抄表周期波动、抄表入户不到位、异常数据等发现问题不及时、纠偏更正不到位。
重庆燃气集团总经理被免职
根据发布的信息,对已经调查确认多收取的燃气费,将责成燃气企业进行全额退款。对于调查发现企业违法违规的问题线索,调查组移交相关部门加快依法处置,现已立案调查14件,将严肃追责问责。
调查组已将调查情况通报重庆燃气集团等燃气企业的上级机构。据悉,重庆燃气集团上级机构已决定免去车德臣重庆燃气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并提请股东大会免去其董事长职务,同时派出工作组入驻重庆燃气集团,对相关问题开展彻查整改。从目前调查核实的情况看,尚未发现燃气表计量和质量、燃气质量、通过远程操控改变燃气表计量等问题。
●市民质疑气量大增
重庆燃气集团回应新燃气表“跑得快”
重庆网络问政平台显示,从2024年2月开始,即有市民投诉更换智能表后,在同样使用频度的情况下,费用较以往增加了不少。相关市民投诉涉及重庆市的江津区、高新区、渝北区、巴南区、北碚区等多个区。
投诉信息显示,新燃气表“跑得快”的案例,换表时间多集中在去年年底,也有今年2月份前后换表的。
就居民的投诉,上述涉投诉区域天然气供应商重庆燃气集团方面解释称:
一是旧表使用时间长了,老化了,计量不准确,导致换用新表后出现了“用气量剧增”的错觉;
二是旧表数据晚传了两个月,加上4月变动调价需要结算后的集中抄表,导致用户以为使用气量较以往增多;
三是上游中石化的供气价格上涨,重庆市发改委调高了气价;
四是部分用户家的气管及接头处有轻微渗漏。
当地居民对解释提出进一步质疑
不过,上述解释随即遭到当地市民的进一步质疑:
旧燃气表均在使用寿命年限内,即便“计量不准确”,大面积出现新旧表相差1倍左右误差的概率极低。
其次,旧表数据上传晚了两个月致4月份集中抄表,就意味着前几个月燃气费为零或巨幅降低,客观上会导致前几个月的费用会叠加至3—4月份,但事实上大部分投诉居民前几个月的燃气费不为零,仅为降低。
有关2023年11月重庆市发改委调高燃气费价格是导致本次重庆燃气费换表后价格暴增的原因,也遭到质疑。
据该调价规定显示,“居民用气一、二、三阶梯最高销售价格仍按现行每立方米2.196元、2.366元、2.716元执行”。也就是说,该次调价,是调高了非居民用气价格,并未调整居民用气价格。
当地居民称,至于重庆燃气公司工作人员给出的“漏气”理由导致的说法更为荒唐:全市更换燃气表的管道及接头,在同一时间,大面积出现漏气,且漏气的比例均为原有用气量的1倍左右,同时达到这3个条件的可能性极小。
有一些居民提出了“换回原来的燃气表”的诉求。不过,该诉求未获同意。
重庆市一些居民希望将“跑得快”的燃气表提交第三方机构检测,但被告知“燃气公司只认可指定公司的检测结果”。
重庆市联合调查组进驻企业开展调查
4月10日,有媒体记者就重庆市民的用气疑虑将采访问题发至重庆燃气董秘办工作人员和该公司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方在请示公司领导后回复称“不接受采访”。记者也向该公司证券事务公开电话提问,但工作人员请示领导后同样称,不接受采访。
同一天22时10分左右,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致广大市民朋友》的信息。该信息称:“针对近期部分市民反映的燃气计量问题,市市场监管局对此高度关注,及时约谈我市重点燃气企业,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该局开通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燃气表送检绿色通道。
4月13日,重庆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重庆市已责成市级相关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进驻重庆燃气集团、凯源燃气等企业开展调查工作,对市民反映的气表质量、燃气质量、气表计量、价格、收费、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
也是在这一天,重庆燃气发布公告称,近日关注到网络媒体上有质疑公司老旧气表到期更换后气量暴增的传闻,为避免相关传闻对投资者产生误导,公司发布公告予以澄清说明。重庆燃气称,公司对客户反映的气表计量不准、燃气费用过高情况,已开通燃气计量上门复核服务快速通道,安排专人落实核查。公司承诺当日预约,立即受理,24小时内上门服务。截至公告发布日,公司未发现已复核气表存在计量失准问题。
●官媒发声勿失公信
公共服务事关民生不容怠慢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发表《公共服务乱收费,损害的不只是公信力》的央视网评指出:
说到底,燃气的服务和收费,不是简单的基础公共民生服务,更关乎相关企业乃至政府的公信力,不容大意。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基础资源,燃气和一般商品不同:一方面,它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直接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消费者在消费时无法选择供应商而只能接受统一的价格,也无法自行计量消费。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每个月、每个季度,燃气缴费时,都是抄表员说多少就是多少,App上显示多少就是多少,除非价格异常离谱,大多不会去核查。哪怕偶有疑虑,也因为没办法核查,或者核查流程繁琐,往往“想想算了”。
这背后,是极大的公共信任。
然而,这次重庆燃气暴露出的问题,极大地破坏了这种信任。大家自然会联想:每次老老实实交的燃气费,背后居然有这么多错漏,以后还能放心交费吗?
就像那个著名的“塔西佗陷阱”所警示的,当公共部门失去公众信任时,无论它以后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批评,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信任一旦出现裂痕,要修复、重建,并不容易,需要格外用心。在燃气服务和计费这样看似“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上,通过加强常态监督、引入社会监督,提高服务质量和收费透明度、规范度,很有必要。
无论如何,公共服务,事关民生,各方绝不容怠慢,要用“看得见”的方式来让百姓放心。
担忧得不到有效解答易触发信任危机
第一财经网则在《川渝燃气事件背后,信任如何善后和重塑》的评论中指出:
燃气费多计多收事件,触动的不单是一个可快速消解的公共舆情,其背后触动的是人们对燃气及其他公用事业的可信问题。这显然不可能一退了之,也不是单纯通过对相关负责人免职等就可善解。
当前燃气多计多收事件,发生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都亟需启动资产负债表修复,此时带有公用事业特征的燃气费“乱收费”,容易导致人们对公用事业运营模式的普遍性质疑。
同时,在地方政府财力不再充裕,政府开始过紧日子的当下,人们担心公用事业出现更多“乱收费”问题。这种担忧得不到有效解答,就会触发信任危机,增加经济社会治理成本。
要有效纾缓这种信任危机,基于现代治理理念的应对方案是,搭建各参与方良性互动的信任传导机制。
当前要在公用事业领域搭建良性互动的信任传导机制,需标本兼治、短长期策略配合。
(信息来源:新华社、第一财经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中国证券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