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赵力
岩石上的故事
周末,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组织去飞来峰研学,我万分期待,这还是我第一次走进飞来峰景区呢。
摩崖石刻专家奚珣强老师带领我们依次探访了青林、玉乳和龙泓三个山洞。传说青林洞岩壁上的大手印是济公爷爷为拯救老百姓,用手挡住这座从远处飞来的山峰时留下的。洞里的济公床和济公灶,让我仿佛穿越到那个时代,看到了济公爷爷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场景。
玉乳洞洞顶悬挂着一块块形状奇特的钟乳石,仿佛“巨型奶酪”,让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龙泓洞。洞口右侧的岩壁上,三组宋代雕刻的“高僧送经(取经)浮雕”吸引了我的目光。最左侧的浮雕记录的是东汉时期的送经故事,刻画的是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着佛经、送之洛阳的场景。后来汉明帝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这里也成为了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间的浮雕是僧人朱士行,法号“八戒”,不过他可不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朱士行在三国时期就去西域取经了,比唐僧早了三百多年呢。最右边的浮雕上,刻着唐朝的玄奘法师,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僧”。他虔诚、慈祥的目光,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不朽的取经传奇,这段取经传奇与《西游记》里描写的大相径庭。
奚老师告诉我们,飞来峰最早的石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大多是佛教信徒为了祈求佛祖保佑,雇佣工匠刻下的。站在浮雕前,我仿佛看见工匠们正挥洒着汗水,专注地雕刻着石像。而这些生动的石像为我们留下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程诺
研学“飞来峰”
一大早,刚下过雨,我跟随“太阳风”文学社来到了飞来峰。
雨后的树枝上还挂着晶莹的水滴,我们仿佛漫步在雨林之中。树林后面是一座不太高的石头山,山上雕刻了很多佛像,早晨的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石像上,给石像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金辉映衬下的佛像显得栩栩如生。
摩崖题刻专家奚珣强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飞来峰的青林、玉乳、龙泓三个石洞,为我们讲解石洞里的石像和文字背后的故事。石洞里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题刻,奚老师对每一块石刻都如数家珍,他从吴越国王钱镠讲到宋朝的书法家苏轼、博物学家苏颂,还讲到一位旅游打卡达人——思道。他是浙江开化人,名方豪,思道是他的字,是明朝一位著名官员。他在西湖地区的题刻有三十几处,是西湖摩崖题刻最多的人。思道的字很特别,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会把“思道”二字简化,思变为“田”下面加“一”,道变为两点下面加一个像“工”的字。
很快,几个石洞就被我们看了个遍,看着这些石刻,我不禁佩服古人,他们很聪明,那时没有网络和电脑,他们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些石头上面,经历几百年的风吹日晒,石壁上的字迹仍然清晰。也正是这些珍贵的摩崖题刻见证了杭州西湖一千多年的历史更迭,我们要好好爱护这些珍宝!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临平三小)胡筱雅
杭州有座飞来峰
阳光洒在绿叶上,绿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们踩着光,向着灵隐寺飞来峰出发,那里有神秘的故事,有专业的奚老师为我们讲解。
杭州“老市长”苏东坡的诗句最合我的心意:“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灵隐寺离我家不远,走走便可到达,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印度高僧慧理大师来到杭州,看到此景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时飞来?”因此被后人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有三百多尊造像,属于石灰岩,与周边群山大相径庭,因此人们也怀疑此峰乃“别处飞来”。我们先后参观了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青林洞里有很多摩崖石刻;龙泓洞里不仅有题刻,还有神奇的“一线天”。
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玉乳洞。由于洞顶岩石滴下的水珠含有乳白色的石灰石溶液,天长日久,洞顶形成了奇观,姿态各异的“水滴”依附在洞顶,让人浮想联翩……玉乳洞较为开阔,石壁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八罗汉与禅宗六祖像,大小造像有四十一尊,这里的造像比较高大,保存得也非常好。其中雷公浮雕极为可爱:虎头人身,上身赤裸,下身长裤,脚穿鞋子,双耳较大,瞪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还有一对强有力的翅膀,仿佛正朝着众罗汉飞去,让我也有了一种想飞的感觉——插上翅膀,飞向那个传说正在发生的时代。
时光飞快,一转眼活动结束了,可我的心惦记着呢,下次我一定还要来仔细参观。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浙大附小)孙奕芙
探寻摩崖题刻,对话文人先贤
飞来峰名字的由来,离不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灵隐原是一个村庄,灵隐寺的济公和尚推算出有一座山峰要降落到这个地方,眼见老百姓要遭殃,于是苦口婆心劝说村民们离开。但是村民以为向来疯疯癫癫的济公和尚是在胡言乱语,全都不放心上。济公心生妙计,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往村外跑去,结果所有村民都出来追赶。正当他们跑出村子,一座大山正巧落在他们的村子里。村民们这才相信济公先前的劝告。飞来峰由此得名。
我们此去探寻的摩崖题刻,却是古人先贤游历飞来峰时的实录。我们先后参观了三个洞窟,分别是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里面不但塑有风格迥异的大小佛像,更有很多隐匿其间的摩崖题刻。内容基本上和现在的“到此一游”类似,字体有隶书、繁体楷书等。经过岁月的侵蚀,许多字体已经模糊不清,奚老师借助手电筒,给我们详细讲解摩崖题刻的内容,让我们有幸看到了古人留下的印记,此刻,千百年的岁月长卷向我们铺开,我们一同感受到古人游览名山的快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射旭洞”这枚题刻。由于地层的变化,现在已经半隐没于土层中。奚老师说,旭日东升之时,一缕光线透过山崖的洞隙,正好投射到这个题刻的地方。是谁,趁着曙光,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题刻于此,告知后人这个惊奇的发现?
探寻摩崖题刻,需要观察入微,也需要学好相关知识,不然你走过路过也就错过。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文博小学)朱恬昕
洞中趣记
甲辰年春,游灵隐飞来峰于晴日,天朗气清,春意渐浓。
方行百步,登坛,有一罅隙,宽一人余。下阶,见一洞隐于巨石之间,甚凉。回首,方辨数字于石壁之上:“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夫穿壁而得字邪?非也。巨石之间,有小缝,五步而止,回望,即见巨石之平处,字显其上。乃曰:“五步方得字。”众人皆然。
俯行数十步,有一台,十八罗汉云集于此,其名曰济公床。前后大小洞四五,隐约通明,溜乳似花,巧疑经凿。
后又至一洞,曰“一线天”。入洞,仰首望天,纤纤一线,射入洞中。奇矣!
善哉,灵隐之洞,遇仙则灵。自然之鬼斧神工,孰堪比之?叹其奇矣,记之!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澎雅小学)夏嘉泽
指导老师:鹤矾
评点:
周末的飞来峰人山人海,走路都能路堵。孩子们加上凑来旁听的游客,听者甚众,使得奚老师的声音无法传达每个孩子耳中,孩子们能听清楚的信息很有限,出我意料的是:每个孩子收获的只言片语综合起来,竟也能拼出个大概——不得不说,他们都听得很认真!他们不仅把送经、取经的浮雕搞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把打卡达人“思道”二字认得明明白白。尤其让我吃惊的是夏嘉泽小朋友——摩崖石刻这么专业的知识,能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描述清楚就很好,而他居然选择了文言,而且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儿!青林洞里一处极隐秘的摩崖石刻,奚老师让五人一小组分批次看,结果夏嘉泽寥寥数语描述自己所见:“夫穿壁而得字邪?非也。巨石之间,有小缝,五步而止,回望,即见巨石之平处,字显其上。”语言的简洁和表现力都让人惊讶。
深度游玩,收获果然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