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3月28日,新华社记者从作家马识途家人处获悉,马识途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8日19时25分去世,享年109周岁。
马识途著有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等,《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曾被改编为电影《让子弹飞》。
●大作家马识途
“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出生于1915年1月。
16岁那一年,他遵从父亲嘱咐,走出三峡,前往北平求学,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首诗,立下了救国之志。1933年,日军进逼平津,马识途在危难中逃到上海,后在浦东中学读完高中。1935年,20岁的他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万县》并获奖。
重新提笔创作,源于1959年国庆十周年,应《四川文学》主编、老作家沙汀之约,马识途写的一篇《老三姐》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肯定,这让储存在马识途脑海里的那些革命生活的素材如泉涌般显现。
1966年,随着他的第一部小说《清江壮歌》出版发行,写作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979年,马识途的《夜谭十记》之《破城记》在《当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大受欢迎,而这部既有传奇性又兼具现实主义的作品,从动笔到全部完稿,耗时40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被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
2012年和2013年,马识途两度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可他却说他在文学创作中没有什么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
105岁履约后封笔
2018年10月10日,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马识途书法展和《马识途文集》发布会,该丛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共18卷700万字,收录了《清江壮歌》《夜谭十记》等作品。104岁的马识途亲自出席。
这次来京,除了出席活动,马识途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夜谭续记》书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果说将《马识途文集》交给故乡是情归故里,将《夜谭续记》交给人文社则是义重如山。
谈起《夜谭续记》,马识途说:“虽然还有很多遗憾,也算完成了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约定,跟韦君宜的约定,总算完成了。”
2020年7月,《夜谭续记》正式出版,《夜谭续记》图书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谨以此书献给曾首创‘夜谭文学系列’并大力推出《夜谭十记》一书的韦君宜先生,以为纪念。”
即便之后,105岁的马识途宣布封笔之后,他也还是继续从事甲骨文的研究,那是他80多年前在西南联大时上过的课程。
●革命家马识途
考入西南联大是一场计划
80年多前的秋天,马识途来到春城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后转入中文系。这一年,他26岁。
对马识途来说,这却是一场“别有用心”的计划。
“当年,国民党特务四处追捕我,南方局领导令我走避昆明,长期埋伏。为了更好地隐蔽身份,我化名考入西南联大,成为学生。”马识途对记者说,“我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革命工作,正为此,我必须学好学术课程,当然吃力,但有兴趣。”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以一本方言记作为毕业论文的“高龄学生”马千禾,是中共西南联大的支部书记。而这样的“改头换面”,马识途已经历过多次。
“马千禾”这个名字,就是他再三试验墨色和字体后,在高中毕业证的名字上添了那“天衣无缝”的一撇。而那个本来的名字“马千木”,对他已十分陌生。
他的革命路曲折又充满故事性
1931年,少年马千木走出兵匪猖獗的四川,远赴北平,报考高中。此后7年,他浪迹京沪,随逃难的人群爬上火车车顶,一路拉扯照应;和参与“一二·九”游行的学生踏平铁丝网,勇往直前。
因怀揣“工业救国”梦,他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抗战爆发后,一度想去大茅山打游击。
1938年,马识途对着两本书中的党旗图案和马克思照片,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决定改名“马识途”,意为找到道路,老马识途。这一年,马识途23岁,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
他奔走于湖北农村,有时扮成收山货的商人,混入土匪窝;有时扮成小贩,挑起担子游乡串院;有时则“本色演出”,扮作寒酸的知识分子。
有一次,他披上国民党军官的“老虎皮”,做了一个军粮督导员,因为记账太规矩,被老会计指点敲打,只能随着他们假装“贪污腐化”起来。
1939年底,经组织批准,马识途与刘惠馨结婚。他们的家在湖北恩施一处柑橘园中,那里也是鄂西特委的交通站。
1941年,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鄂西陷入白色恐怖中。因叛徒出卖,特委书记何功伟、妇女部长刘惠馨被捕,1个月大的女儿也随母亲关进监狱。
马识途强忍悲痛,疏散组织,转移同志,只身赴重庆,夜上红岩村,按照“长期埋伏,继续力量”的指示,奔赴昆明。
这一年11月17日,刘惠馨、何功伟壮烈牺牲。
1949年1月,川康特委书记叛变,马识途坚持留在成都,指挥组织疏散。他将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改了发型,刮掉八字胡,黑框眼镜换成假金架子眼镜。平常戴的罗宋帽、穿的风雨衣,翻个面就成为另一套行头。
他想了一个假名“张司光”,亲手制作假身份证,危急时“司”字左边加一竖,“光”字头上改一笔,就能以“张同先”金蝉脱壳。
为去香港汇报工作,他打扮成一个猪鬃出口商,搭着“三青团”包的商车逃出成都;绕道贵阳、柳州,混在商人堆里去妓馆吃“花茶”,混过宪兵的检查;到达广州后,又西装革履打扮一番,大模大样地登上头等车厢,终于平安到达香港。
这一年12月,当马识途坐在第一辆吉普车上随解放大军进成都时,他想起几个月前那场险象环生的逃亡。
第二天,全体地下党召开第一次集体大会,当马识途响亮地说出“同志们”三个字时,全场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1949年后,马识途历任成都军管会委员、川西区党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等职。
●传奇人马识途
很多次他离死亡只有一线之差
马识途一路走来的岁月,就是一部中国近当代史。能享如此高寿除了家族基因之外,人生的运气也很关键。很多次,马识途离死亡也只有一线之差:
1933年从北京逃亡上海,为了抢救掉落的派克笔,马千木差点就从飞驰的火车顶上掉下去,幸好被同伴拉住,“你不要命了!”
1937年8月,日军轰炸上海,弹片飞进马千木的宿舍窗口,他庆幸自己坐在床边而非窗前。
1937年12月,逃离南京时只能从船的栏杆攀援上船,船员用高压水龙冲向人群以免超载,马千木旁边的人就被冲入江中。不久后,马千木从报上读到了南京大屠杀。
1938年,在湖北枣阳做群众工作时因一时误会,马识途差点被活埋。
1939年,旅途中在襄河渡口遭遇日军飞机机枪扫射,由于河滩无遮蔽只有卧倒听天由命,马识途能感到子弹在身边激起的沙尘。飞机走了起身一看,河滩上一片红。
1949年因为叛徒出卖,马识途侥幸脱险逃到香港,而同志吕英却因此被捕,最终牺牲在重庆渣滓洞。
1950年,成都潜伏的特务准备暗杀马识途,暗中调查他的上下班出入规律和车行路线准备途中伏击,最终因特务下属自首而未遂。
……
虽然人总有一死,但马识途偏偏这样如有神助般地活到了当下。
(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政事儿、北京青年报、央视网、环球人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