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教主任鲍老师对课程故事书进行点评
商报讯(记者 夏莹)幼儿绘本大家都不陌生,大多以图片文字为主。在杭州市文华幼儿园,多年以来“流行”的是一种“会说话”的课程故事书,最近,幼儿园这学期的课程故事书评比活动刚刚结束,各学段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什么是“文华版”课程故事书?保教主任鲍亦珺老师介绍,一般是各班老师认真梳理班级课程故事后,从孩子视角出发,追随孩子兴趣,以偶发事件、热点话题为课程切入点,精心设计,与孩子共同制作的“班级绘本”。它不再是让孩子读别人的绘本,而是让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凭借这样的故事书,幼儿园能够将其作为评价孩子成长的一种手段,以及观察、分析、解读幼儿行为的一种途径。
这样的故事书怎么“说话”?小班的王蓉蓉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她班里制作的《午睡小妙招》。创作的起因是上学期刚入学时,班里的孩子还不适应午睡,既然午睡有情况,那么就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幼儿们喜欢的午睡环境入手,王老师开始搜集孩子们的需求点,原来他们喜欢屋顶上挂着装饰的、有梦幻感的装扮。针对性地布置好环境,摆在眼前的是自理问题,衣服怎么穿脱?扣子怎么扣?一方面,王老师安排了大班的哥哥姐姐来帮忙,引导孩子之间互助;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游戏来教孩子自己完成。比如通过儿歌的形式来帮助孩子记住折叠衣服的步骤。技能会的多了,班里就出现了小小午睡管理员,整个午睡氛围也不再鸡飞狗跳。
翻开这本《午睡小妙招》,它的元素很丰富,有手工的剪贴,有立体的抽拉,有麻绳夹子的点缀,它不是老师单独的作品,而是由孩子和老师共同完成。
多元形式主题故事书的出现也拉高了对老师们的要求。要完成这样一本故事书,老师们前期需要在至少10本绘本当中寻找孩子们喜欢的元素,比如颜色、机关等,同时要对孩子日常课程中的活动以及活动所做、所思、所想进行记录与汇总。
和一般的绘本相比,这样“纯手工”的故事书利用率更高。每学期的课程故事书评比活动,也让老师们在分享与点评的思维碰撞中,提升理念认知。
“一日生活皆课程,老师们的每一本故事书都是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出发,善于观察和捕捉的老师,正是利用生活去捕捉幼儿的发现和成长。”鲍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