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叶歆 通讯员 陈岩明 吴煜 祁骥)“我真的没有在减肥!”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患者小金(化名)诉苦道,“这三年来,聚餐时和朋友解释最多的就是这个事情,可他们都不信,现在我终于找到原因了!”
18岁女孩吃饭只能一粒一粒吃
历时三年终于查明病因
“我吃饭每次都只能一粒一粒慢慢吃,稍微吃快点或者吃大块点的食物就容易噎住,这个情况已经困扰我三年了。”小金今年18岁,身形特别消瘦,不少人都觉得她是“减肥过度”,而其中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明白。
三年前,在一次吃饭过程中,她吞咽食物时会出现哽咽感,尤其是吃稍微硬一点的固体食物,如米饭块、年糕等更是倍感困难。为此,她不得不放慢进食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咀嚼每一口,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噎住。
父母带她辗转各家医院,诊断是慢性胃炎,于是一直以慢性胃炎治疗。但症状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严重。
最近两个月,小金的哽咽感更加明显了,吞咽的同时还会伴随胸骨痛,反流和呕吐。甚至在晚上睡觉时,食物还会反流到鼻腔,让她痛苦不堪。
小金的父母带着她来到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消化内科就诊,在门诊进行食道造影检查后,结果显示:食管腔扩张,贲门舒张差,钡剂通过受阻,呈鸟嘴样征。她被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
该院消化内科吕宾教授指出:“影像学检查显示,小金的食管下部明显扩张,而在与胃相连的贲门处却出现狭窄,呈现‘鸟嘴’状,这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典型表现。”困扰小金多年的症结终于找到了。
平均确诊时间长达4年
此疾病极易被误诊
吕宾介绍,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正常蠕动缺乏为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贲门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正常情况下,食物通过时,食管下括约肌会放松,允许食物顺利进入胃。然而,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食管下括约肌的放松功能受损,导致食物难以通过贲门进入胃,引起吞咽困难。
“在我国当前的临床实践中,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要4年时间,其间患者可能反复就医。但由于临床医生普遍认识不足,导致患者迟迟得不到明确诊断。”
吕宾指出,当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痛、体重减轻等情况,在排除梗阻或炎症后,可以考虑贲门失弛缓症,并开展食管造影、食管测压和胃镜等必要的检查以进一步明确。
结合小金的症状及与家属的沟通,吕宾教授团队决定为小金行食管壁内隧道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利用内镜技术切开食管黏膜层,分离食管黏膜下层建立一条“隧道”,随后剥离并切开食管下括约肌周围的环形肌,最后用金属夹闭合切口。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特点。
手术非常顺利,小金在术后24-48小时即可进食,而且吞咽困难即刻得到了缓解,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扰,目前已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