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商报记者 张凡
随着海鸟监测员需求扩大,2017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院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团队每年都会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驻岛,监测燕鸥群“到达—求偶—产卵—孵蛋—育雏—离岛”的全过程。
令人意外的是,这件“荒岛上的艰苦工作”得到社会的热烈响应,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杭州面试,怀揣着或浪漫或学术的梦想。
2023年4月,何既白和邱伟成为当年11位幸运儿中的两位,他们来自成都和江西,分别要在南麂列岛平屿岛驻岛四个月和两个月。
招募微信中这样描述两位小伙子的新家和工作:住小岛平房,食物和水由保护区负责定期配送,需要自己做饭。电力依靠太阳能发电,有小电扇、无空调、有WiFi。监测期间,无特殊情况不下岛。
面朝大海的生活
先从杭州坐火车到温州平阳站,然后去鳌江码头乘渡轮至南麂列岛主岛,再坐小渔船出海。4月21日,经过两天的车船换乘,何既白和邱伟终于站在了平屿岛上。
同行的有浙江自然博物院的范忠勇、严志文,标本师张健氢,媒体记者老张,还有300多只燕鸥模型、两瓶煤气、12桶饮用水、两大袋大米、蔬菜肉蛋、锅碗瓢盆、被子、褥子、发电机、望远镜、照相机等物资和设备。
这次带来的物资,六个人肩扛手拎,蚂蚁搬家式的一点点往上挪,足足搬了3个小时。当所有物资到达岛顶时,众人都累得没有了表情。
岛上的生活营区是集装箱板房,有三间,依次是厨房、宿舍、监控室,还有一个厕所。招引场距离生活营区几十米远,由三块阶梯排列的碎石场和两间观察木屋组成,场上有两台24小时监控摄像头。招引场是人工平整的,上面铺的碎石子从内陆运来,直径大小都有标准,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最喜欢在这样的环境繁育下一代。
岛上的生活物资补给间隔是15天,从鳌江镇采购,生活产生的垃圾需要统一收集让补给船带回大陆。每次物资补给日,是快乐的一天,因为有新鲜蔬菜水果吃了。厨房里有一个冰箱,用来放容易坏的蔬果和肉类。
当天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放置假鸟。燕鸥模型插在浇筑好的水泥方子上,以3米的间距棋盘般均匀布设在招引场内,“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混插。每个方子上还要编号,方便后期观察和准确记录。
四月的海岛上,开满了白色“海萝卜”花,非常漂亮,这里将是何既白和邱伟未来几个月的家。
(下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