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的舟山人苏菲在睡梦中平静地走了

“她会和丈夫马海德在天上看着大家”

2023-12-17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据马海德基金会微信公众号12月13日消息,马海德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苏菲同志于12日23点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104岁。

苏菲儿子幼马在她身边为她送终,“母亲是在睡梦中平静走的,脸上带着微笑。”

马海德基金会表示:“苏菲妈妈生前叮嘱家人千万不要麻烦大家为她后事来操心,一切平平静静。我们基金会、马海德家人都希望喜欢苏菲妈妈、奶奶、朋友的人留下她美丽光彩的样子,她会和丈夫马海德在天上谢谢大家,看着大家。”

◆北影厂导演苏菲

年轻时宣传抗日,执导过多部电影

周苏菲,本名周素珍,艺名苏菲,1919年出生于浙江舟山。1937年8月,苏菲因积极宣传抗日,上了国民党特务的黑名单而撤离上海。

1939年8月,她经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介绍来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1942年,毕业后分配到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任演员,参加《带枪的人》等话剧演出。194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导演。

在延安,与国际友人马海德大夫结婚。

1949年,苏菲随军从延安进入北京城。入京后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和话剧演出。1960年起曾导演和参与导演多部电影,如《矿灯》《春雷》《孔雀公主》《拓荒者足迹》等。其中她和朱今明、邢榕联合执导的电影《孔雀公主》1982年公映后,很快风靡全国,该片主演唐国强更是凭着俊朗的外表很快成了全国女性观众心中的偶像。

◆麻风病卫士苏菲

将丈夫留下的养老金捐出创立基金会完成马海德未竟事业

苏菲的丈夫、原卫生部顾问马海德一生为治疗麻风病呕心沥血,在他去世之后,苏菲女士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加入麻风病治疗领域中。

“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好妹子,我就想办这一件事儿,拿一笔钱奖励从事麻风病防治的医务人员,他们非常苦。”

1988年10月,马海德一直挂念的事还没办,就病重去世了。20余年后,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当时92岁的周苏菲仍然激动:“他想办的事,我得帮他办好。”

为完成丈夫的遗愿,周苏菲把马海德留给她的3万美元养老金拿出来,兑换成人民币,于1989年成立了奖励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工作者的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继承马海德未竟事业,为我国消灭麻风病服务。基金会主要从事表彰、奖励全国先进麻防工作者,开展救助麻风病人及其子女的扶贫助学活动,慰问麻防工作者,宣传普及麻风科学知识,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马海德基金会设立了马海德奖,每年在全国评选一次。

从马海德去世当年开始,苏菲任职中国麻风病协会副理事长、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为完成丈夫的遗愿而继续奋斗。

“马海德基金会成立后,当了大半辈子电影编导的我,又拿出当年离家出走投奔革命的劲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丈夫未完成的麻风病防治事业。”周苏菲说。

周苏菲后来任马海德基金会名誉理事长。每年春节,她都会选择国内一家麻风病院前往慰问,并给予资助,她的足迹遍布全国。此外,基金会还在云南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招收麻风病人子女或患麻风病的小孩就读。

马海德去世已很多年了。“马(海德)住过的房间我始终保持着原样,就像他在家一样,我是觉得他出差了,不久就会回来。”周苏菲说。

2015年,苏菲所著的《我的丈夫马海德》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详细记述了丈夫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这对传奇夫妻的一生也在我国治疗麻风病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海德夫人苏菲

回忆马海德曾建议毛主席打球缓解风湿痛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年,人民网强国论坛曾采访了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先驱马海德的夫人苏菲。苏菲在接受采访中介绍,马海德在担任毛主席保健医生的时候曾建议主席学着打乒乓球。

在谈到马海德为毛主席担任保健医生的故事时,苏菲介绍:“当时毛主席身体表面看起来挺好,但实际上有很多小问题。比如说风湿,长征的时候路上太辛苦,毛主席身体受亏,需要一个保健医生。这个保健医生不光是给他看病,还能给他生活上带来一些帮助,比如毛主席胳膊疼,有时抬不起来,马大夫就建议主席学着打乒乓球。我们请木匠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子,现在想想这个台子不是特别标准,因为当时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那时候毛主席不太会打乒乓球,发球很高,一打就翘上去,有时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捡,我跑得快,常帮主席捡球,每次我把球捡回来交到主席手里,主席总是会冲我微笑一下,好像很抱歉的感觉。”

在她眼里马海德是点燃中美民间交往之火的使者

也是在2015年,由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原国家卫计委、光明日报社等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历史永远铭记》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该电视剧改编自马海德及其夫人苏菲的传奇经历。

苏菲当年在北京家中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仍然十分骄傲的是:马海德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的民间外交家。他以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经历,在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各国人民之间架设了一座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在苏菲看来,马海德不仅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也积极为中国革命争取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努力。除医疗工作外,马海德在延安期间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顾问,积极参加外事和对外宣传工作。

马海德和苏菲的儿子周幼马对记者回忆起马海德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而呕心沥血,如数家珍。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根据他本人的遗愿,他的骨灰一部分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一部分撒在中国的延河里,还有一部分由他的国外亲属带回美国家乡。

(信息来源:人民网、中广网、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网、潇湘晨报、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