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儿时犯错后常被关卫生间,长大不敢坐电梯、乘公交

人群中约1%患有幽闭恐惧症 刻板压抑的教育环境或是原罪

2023-12-02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酬

商报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李彬

指导专家 唐文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强迫障碍病区主任 杭州市强迫症诊疗中心主任

前段时间,美国网红模仿电影情节,挑战被“活埋”7天的新闻网上走热,该网红出来后称自己经受严重“精神折磨”,深埋地下和爬出棺材时几度流泪,患上幽闭恐惧症。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四科病区主任唐文新主任医师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人群中有1%患有幽闭恐惧症。这是一种对封闭空间出现恐惧心理的心理疾病,它属于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因为其体内五羟色胺(人体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与一系列的行为动作有关)失调,血管的调节出现失调所引起的,还与童年创伤、人格缺陷、成长环境有关。症状发作时不同的人程度有轻有重,但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活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

14岁少女患有幽闭恐惧症 乘坐电梯时因恐惧而呕吐

上个月,唐文新接诊了14岁的小辰(化名),她还是一名初中生,但因为害怕乘坐交通工具和坐电梯而不得不终止了一段时间学业。

据家人讲述,最开始小辰拒绝乘坐公交上学,“坐上去就害怕、发抖,”私家车也不能坐,家人只好骑电动车接送,但由于路途遥远,全家人很辛苦。“最麻烦的是她不敢坐电梯,甚至有家人陪同都害怕得会发抖。”

小辰家住在16楼,因为担心电梯极速下坠,甚至会产生窒息感。她不得不每天爬楼梯上下楼。有一天由于要赶时间上学,家人催促她坐电梯下楼,没想到,小辰在电梯里突然发抖、大叫、冒冷汗,而后竟然呕吐起来。

家人见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经过详细检查,所幸没有发现什么器质性病变,医生建议到精神心理科咨询治疗。

小辰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来到唐文新的门诊。经过症状分析及一系列的行为量表评估后,唐文新诊断小辰患有幽闭恐惧症。

对于小辰的病情,家人很是疑惑,“我们三代直系、旁系中,都没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唐文新解释,幽闭恐惧症虽然属于精神类疾病,但未必是遗传而来,很可能是因为过往不愉快的经历引发。一旦这种记忆储存于患者的脑中,以后遇到类似的经验可能就会将记忆唤起,引发难以抑制的恐惧。

交谈过程中,小辰的一番话也证实了医生的判断。她说小时候,只要自己犯错,父母就会将她锁在卫生间。“那时候我就在墙角发呆,不知所措,父母认为关的时间短,我没有觉悟,有一次甚至关了半天,让我感受到了铺天盖地的绝望和压抑。”小辰说,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学习压力大,这种感觉再一次涌上心头,每次在封闭空间里,就会紧张害怕,有濒死的感觉。

恐惧症有很多种分类 有高材生因此病成为流浪汉

由于小辰病情发作时比较严重,唐文新建议她住院治疗。在此期间,专家团队为小辰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训练中的暴露疗法等。

据悉,暴露疗法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最常用于治疗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恐惧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与治疗师合作,确定焦虑的触发因素,并学习避免进行仪式或在接触这些仪式时变得焦虑的技巧。然后,患者在一个可控的环境中面对触发他们的因素,在那里他们可以安全地练习实施这些策略。

经过半个月的认知行为治疗,小辰恢复得很好,出院后回归校园,鲜少再出现幽闭恐惧症的情况了。

唐文新介绍,幽闭恐惧症患者并不少见,但到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的人比较少,主动就诊的更是少数。他曾接诊一名患者,体检时因难以忍受磁共振的声音而惊恐大叫,以至于无法完成正常的检查。因为担心自己今后的就医问题,他决定到专业医院检查治疗,克服自己的幽闭恐惧症。

而稍早前,艺人周渝民自爆患有人群恐惧症,不得不中止演艺生涯。唐文新对此谈到,患者在社交场合不愿意讲话,一讲话就开始紧张,可表现为脸红心跳、手抖,同时又怕别人看到他的紧张焦虑,因而回避表达、回避接触,这种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范畴。这类患者是害怕在社交场合中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或害怕被观察的心理障碍。

十年前,他接诊过一名知名高校的大学生,因为“社恐”而远离人群,无法正常社交、工作和生活,严重的时候要戴着帽子,打着伞,戴着墨镜,全副武装出门。发展到最后,为了躲避人群,他躲在桥洞底下生活,沦为“流浪汉”,最后由警察发现送医治疗,令人十分惋惜。

唐文新介绍,幽闭恐惧症和人群恐惧症都属于恐惧症的范畴,都表现为回避行为,只是回避的场所和对象不一样。“不过无论是何种情况,病理性的恐惧症很难自愈,往往越拖影响越大,同时出现其他焦虑、抑郁等症状。”他表示,无论是何种情况,一段时间调节无效,应该尽快寻求专业的治疗,因为拖的病程越长,治疗难度就会更大。

幽闭恐惧症并非胆小怕事 不良教育会导致患者对外界环境有误判

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现代医学认知的进步,包括幽闭恐惧症在内的精神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很多人还是对此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唐文新表示,幽闭恐惧症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医学上认为严苛、死板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心理成长,会导致成年后对社会理解和适应能力低,难以对客观事实做出正确判断。幽闭恐惧症还受到性格因素的影响,儿童时期性格胆小、怯懦,成年后往往容易产生恐惧症;而且成长中,过分粗暴或压抑的环境,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育受到扭曲,对外界事物出现错判或误判。

事实上,对幽闭恐惧症患者来说,封闭狭小的空间就像是造型各异的棺材,让人产生茫然无助之感;一旦乘坐电梯、地铁等,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等惊恐障碍。对于这一类人群,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心理干预治疗,比如脱敏疗法、认知疗法等,药物治疗也是一种手段。家长应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创造积极良好的成长环境。

除此之外,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可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缓解和克服恐惧,比如,通过了解电梯等工具的工作原理和安全措施,增加对其安全性能的了解和信心,减少恐惧感。逐渐暴露自己,以渐进的方式逐渐面对恐惧,例如从短时间乘坐电梯、坐地铁、逛商场等开始,逐渐延长时间,以帮助自己适应和克服恐惧。

另外,家人的支持和安慰也十分重要,与他们分享恐惧的感受,并获得理解和支持,对于缓解恐惧症状十分必要和有效。

唐文新还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学习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放松技巧,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焦虑感,帮助自己保持冷静和放松,以缓解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