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南朝北寓意特殊 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始末②

2023-11-18

进入纪念堂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国锋亲笔题写的六个大字:“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的两侧台阶共高4米。纪念堂的地面以上共分两层。首层主要由北大厅、瞻仰厅、南大厅和四个大小不同的休息厅组成。

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毛主席活动的场所。110盏葵花灯把大厅照耀得无比辉煌。厅内有四根奶油红大理石方柱,柱顶上镶嵌着美丽的和田白玉石。地面用杭州名产杭灰大理石铺成,上面铺着红色绒毯。大厅正中,安放着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塑的毛主席坐像。毛主席安详地坐在沙发上,栩栩如生、面带笑容、亲切慈祥,好像在同人们亲切交谈。

这尊汉白玉毛主席坐像,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雕塑工作者和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的工人精心创作、精心雕刻的。主创人员有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北京画院雕塑家张松鹤,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孙家彬,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塑家白澜生、刘润方,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克庆、曹春生等。

雕塑工作者在接到任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创作了毛主席雕像设计稿100多件。其中,有表现毛主席站立的、有穿军大衣挥手指方向的、有坐着的。坐像设计稿中,也有各式各样的坐像,有双腿平放的,有坐沙发的,有坐硬木椅的,也有坐在海边大石头上的,还有坐在大梅花树根上的。

第一轮审稿中,否定了所有站像,无论是穿中山装、穿大衣的,站立的、行进中的等。因为毛主席纪念堂这样特定的环境,安放站立的毛主席雕像,将会出现与建筑和室内空间不协调的局面,与人们的心理愿望要求也不协调。一尊站立的或挥手指方向的雕像,安放在广场当然是非常合适的。而在这个特定的地方,人们的情思是敬仰、崇拜、怀念、追思。几十件坐像稿中,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设计的作品引起了专家和众多雕塑工作者的注意和重视。叶毓山先生的初稿设计是:毛主席坐在沙发上,左腿跷在右腿上,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毛主席作为人民领袖那种亲切、慈祥、潇洒、自然的神态。当然,也有雕塑工作者认为,毛主席跷腿坐在沙发上,太随便,人们来纪念堂瞻仰他,他却跷腿而坐,会给人造成毛主席太不谦逊的感觉。

经过几轮评选、审议,最后审定通过了叶毓山先生设计的跷腿坐沙发的方案。中央领导看了小样之后,给雕像设计组带来话:这件坐姿的方案“好就好在表现了毛主席的常态,主席平时最喜欢这样坐在沙发上与人亲切交谈”。坐下来跷一条腿也是我们中国人一般的习惯。

为了精确地按照毛主席坐像的石膏模型雕刻出3米多高的汉白玉坐像,需要用40多立方米的汉白玉石料,经过一锤一錾才能打出外形。

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西南部山区。

1976年11月20日,中共房山县委接到了为毛主席纪念堂开采1500立方米汉白玉的光荣任务。于是,县委组成了开采汉白玉的指挥部,并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采石战役。

过去,房山县的汉白玉一年最高的开采量是2000立方米,现在要求在4个月内完成1500立方米的任务,而大量的汉白玉又都储藏在30米以下的岩层中,时间紧,任务重,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广大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石矿职工、机关干部日夜奋战,克服重重困难,开挖土方48000立方米,开石方4600立方米,终于按期完成开采1500立方米汉白玉的任务。

汉白玉运到天安门广场工地,雕刻工人便进入了精雕细刻阶段。为了使毛主席的光辉形象神形兼备,刻画出毛主席的崇高精神风貌和伟大气质,石工们用手中的锤和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都献了出来。1977年8月10日,毛主席坐像雕刻完毕。

毛主席坐像背后,衬着一幅气魄宏大的壮丽绒绣——《祖国大地》,是毛主席纪念堂里的珍品之一。这幅巨大的描绘祖国山河的绒绣,长24米,高7米,总面积170多平方米,重达310公斤,画面雄伟壮观,表现出东方欲晓的祖国大地,晨曦微露,烟雾袅袅,近处山峦起伏,飞泉流泻,横亘其中的两条江河,千回百转,东归大海,远处弧形地平线的尽头,雪山海面,依稀可辨。整个画面以其雄浑明快的艺术风格,使人心潮澎湃,胸襟开阔,浮想联翩,深感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将同辽阔的祖国大地一样千古永存,万世不朽。

这幅有着巨大感染力的绒绣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品创作组的主要成员有著名画家黄永玉和时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袁运甫、中央民族学院教师刘秉江、北京市工艺美术服务部美术工作者李传瓒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美术工作者秦龙等人。

在创作组接受为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绘制巨幅油画的任务时,他们的脑海里不约而同地闪现出毛主席的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毛主席领导亿万人民在祖国大地上定乾坤、主沉浮!于是,他们把《祖国大地》的构思绘成草图,交付审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创作组人员经过三个月日夜奋战,终于创作出《祖国大地》的油画。这幅油画当即被送到山东烟台绒绣厂。

山东烟台绒绣厂经过一系列周密的组织和准备,举行了隆重的《祖国大地》绒绣画开工仪式。被严格挑选出来的担任绣作任务的43位女工,等距离一字排开,她们眼看彩色画稿,飞针走线,把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绣进壮丽画面。绣工们发挥了绒绣的特长,一针一线,精心研究,精心绘制,进行了绒绣再创作。过去,这个厂的产品最多不过300多种颜色,而绣制《祖国大地》却用了1200多种颜色,还第一次使用了金线和彩色丝线,使画面的受光部分更加灿烂辉煌。43名女绣工,43双巧手,协同一致,进度一致,用250多公斤绒线,经过68个日日夜夜,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这幅巨大的作品,并亲自护送到北京,把它装镶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厅壁上。

穿过北大厅两侧的金丝楠木雕花大门,便进入瞻仰厅,正面墙壁的白色大理石上镶嵌着金光灿灿的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永垂不朽。”厅中央是嵌着金色国徽、党徽、军徽和题着1893年—1976年的黑色花岗石棺座,周围是盛开的鲜花,棺座上安放着晶莹透明的水晶棺,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在水晶棺内。他穿着灰色的中山装,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遗容像生前一样安详。

步出瞻仰厅,再往前走便来到南大厅。这个厅的天花板上是15盏顶灯组成的三组葵花灯,地面铺有朱红色地毯。北面汉白玉墙上刻着毛泽东手迹《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未完待续)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