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 (记者 苗露) 去年11月11日,首批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成立,如今已满一年时间。741只产品上架、“长钱”入市、中长期收益可期……个人养老金试点一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基金、保险公司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频频“上新”,产品供给不断丰富,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不过,就目前收益情况来说,受市场波动影响,个人养老金产品“周年考”普遍表现欠佳。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个人养老金市场多方“同台竞技”,对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投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上架产品已超700只 产品收益有待提升
相较于去年同期,个人养老金产品初入投资者视野的时期,如今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可挑选的余地显然大了许多。
在此期间,银行、理财公司、基金、保险等机构纷纷出手,推出符合各自特色的渠道产品。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统计,截至11月12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合计741只,含465款储蓄类产品、162只基金、95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推出以来,目前共有14家商业银行代销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从投资者购买情况来看,已有近15万名投资者开立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行业信息平台账户,累计购买金额近10亿元。
尽管数量丰富,基金和理财类个人养老金产品“周年考”的成绩单却不太理想。据Wind统计,截至11月12日,19款理财产品中,8只产品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低于2%,只有4只产品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超3%,其中“农银理财农银同心灵动360天L”收益率为6.04%。
“过去一年来,债券市场波动加大,股票市场震荡,给个人养老金投资带来较大压力,使得客户体验不佳。”中邮理财总经理彭琨表示,收益不佳,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目前,超160只个人养老金基金中,近九成产品自成立以来收益告负,回报超过1%的只有12只,超过3%的有2只,其中中欧基金的“中欧预见积极养老目标五年持有Y”收益率为4.16%。
投资能力是“试金石”
开户、缴存只是开端,投资能力是考验金融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试金石”。
就目前来说,除了产品丰富度,绝大多数消费者更关注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长期投资收益。各类金融机构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资金长期性优势,如何为投资者推出更多稳健增值产品、增加个人养老金投资回报率至关重要。
资管业人士分析认为,个人养老金产品各有优势,保险产品重在风险保障,在大类资产配置、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等方面具备优势;基金产品重在投资增值;银行牌照齐全且客户基础庞大,理财和储蓄产品重在安全保值;养老目标基金回报率可能更高,但波动性更大。
“银行、保险、理财、基金等主要参与机构发挥好各自优势,进行相关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将不断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信达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舫朝表示,各方要逐步深化在个人养老金制度方面的合作和协同,有望为资本市场不断带来增量长期资金,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养老理财普遍期限较长,投资者也需理性衡量中长期收益,不可将养老理财当作“赚快钱”的渠道。
创新产品探寻客户差异化需求
当然,与个人养老金基金、普通理财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相比,个人养老金理财在综合费率上还是存在一定优势的。比如农银理财“农银顺心·灵动”720天混合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农银同心·灵动”360天科技创新人民币理财产品及工银理财、中邮理财的多只养老金理财产品均在固定管理费或销售服务费上有一定优惠。
招商证券今年8月份的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平均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为0.10%和0.02%,而个人养老金基金分别为0.36%和0.08%。
可见,个人养老金理财不仅较个人养老金基金在费率上有优势,在收益率上也有较大吸引力。
面对个人养老金理财与基金产品的收益压力,各类金融机构开始更加注重根据养老金客户的需求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资周期、不同收益目标的需求。
业内人士分析,顺应市场需求,是个人养老金产品赢得客户认可的关键,接下来要立足于客户全生命周期,以多层次养老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考虑不同人群、不同年龄层需求,提供长期直至终身的全方位服务。
除了创新产品服务满足养老需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也建议金融机构探索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与养老、健康、长期照护等服务相衔接的多元服务形式,构建多样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不断探索搭建产品与产业相结合的生态模式,满足大众多层次、多元化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