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不能“倚老卖老”

2023-11-16

本报评论员 胡建国

近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55个品牌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内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

在被移出名录的名单中,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老字号,以上海的“老半斋”为例,这是很多老上海人的情怀,但有网友表示目前老半斋的环境、服务、菜品都配不上老字号的牌子,被移出名录也在意料之中。

在老百姓心中,何为老字号。即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以去年为例,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

追究老字号被摘牌的原因,要么是“倚老卖老”,以为一张金字招牌就能一劳永逸;要么就是缺乏创新,固步自封,还在以传统的思维和产品去迎合消费者,结果一地鸡毛。这次名录的调整,不仅是对一些躺平老字号的惩戒,更是对其他老字号的警醒。

在当下,“卷”已经成为了各行各样的常态,所谓“卷”就是要正确看待行业的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创新,以创新成为企业的再生能力。如果每一家百年老字号都能在每一个时代里“卷”起来,那真的就能做到“酒香不怕巷子深”。

以浙江的老字号为例,嘉兴的五芳斋粽子,杭州的王星记扇子、知味观等,我们目前看到的不仅仅是老字号曾经的模样,更是始终如一的品质和多元化的渠道建设和营销创新,使得这些老字号品牌依然在市场中风生水起。

前不久的双十一上,包括百雀羚等老字号依靠改革与创新再加上精准的营销,让其重回老百姓的视线中,并在全网创下销售新高。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老字号,而老字号要经久不衰还是要靠自己的内生原动力。只有跟随时代的变化和老百姓的消费习惯、需求,才能真正地让老字号释放活力。

对于老字号而言,想要焕发第二春,除了本身要守住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和品牌情怀外,最为重要的是顺应新消费的需求,以此借力改革创新。

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在运营、产品和营销上进行积极调整,使其产品、服务和性价比达到消费者的预期;另一方面,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创新改变。在当下剧变的年代,只有决心和勇气加上大刀阔斧的融合与变化,才能在洪流般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

此次老字号名录的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与广大消费者的真实心声。国潮当下,老字号在守住品牌价值的同时,更应着眼生产流程、产品品质,文化营销等方面,这才是守正创新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