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记者 夏莹
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相比家长耳提面命地灌输给孩子,不如让他们亲眼看看同龄人的做法,或许更有借鉴意义。因此,运河少年分享会提上日程。
上周六,我们邀请三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当主讲,介绍自己两年来围绕京杭大运河的实践内容。也有家长代表分享育儿当中的“无用之用”,给家长们启发。
现场,学生分享、自然笔记展示、鸟类知识竞答等环节相互串联,场面热闹又欢乐。
活动结束后,有小记者家长感叹道,“现在的小孩真有想法啊。”
我们希望,这场分享会能让孩子打开视野、收获知识,同时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做一名接地气、积极向上的小记者。
本次活动由每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主办,海小枪枪童书馆承办。
坚持实践 积极分享
主讲的陈树、顾一洲、莫雅晴三人是记者在平时的校园采访中发现的,他们来自育才京杭小学。说起他们围绕大运河的实践,每个人都有很多话想说。坚持一年采集水样、制作河道测绘图、学做自然笔记、学习水质检测、学习自然科普画、在学校里办展……通过幻灯片,他们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小记者们听。
去年武林门码头全面焕新升级,在西湖文化广场桥东侧的新客运中心还专门设置了展板,展示了这三个孩子的运河研究成果。他们当起小小讲解员为过往游人做了讲解,收获不少点赞。
“我们在这些实践中体会到乐趣,同时也传播了运河的文化。”陈树说。
两年来,运河小队总结了不少经验:不问结果,默默坚持,成果会来的,第二年的灵感也会来的。有结果后要积极分享,争取社会化推广。
其实,他们也曾遇到过困难,但是他们敢于向专业人士求助,比如学校、野鸟会、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运河集团等,都得到了积极回应。
如何制作自然笔记
现场,顾一洲同学拿来了自己制作的自然笔记,A4大小,厚厚的一本。这是他坚持多年的用心之作。
“它看着好‘老’啊。”“这里面的内容好丰富,有文字有图画,还有剪贴的报纸。”这本笔记在小记者们手中传看的同时,顾一洲为大家分享起制作自然笔记的方法:内容是制作自然笔记的核心,这个来自平时的实践积累。有了内容后,在制作上就要考虑绘画和文字。绘画工具方面,他一般使用水彩、彩铅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构图方面,他以自己绘画的几张小报为例,展示了斜对角构图和环形构图。
“文字要写明各种信息,比如天气、观察时间、地点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你在介绍什么。”顾一洲总结道。
带孩子尝试“无用之用”
除了孩子们的分享,莫雅晴妈妈作为家长代表讲述了自己的感悟,这些感悟很多从陪孩子观鸟的过程中总结而来。
“学会观鸟就是拿到了一张终生免费的自然剧场入场券。”莫雅晴很喜欢画画,曾画过白鹭等不少鸟类。有一次观鸟,母女俩在大自然看到了真的白鹭,发现和画上一模一样时,十分惊喜。
在莫雅晴妈妈看来,孩子的创作可以和其兴趣点相结合,在女儿10岁时,她曾把女儿画的鸟做成了一条项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兴趣的启蒙。”
“有的家长愿意把更多时间花在立竿见影的事情上,但其实,建议各位家长可以尝试一下‘无用之用’。这些‘无用之用’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未来当这颗种子长成一棵大树时会更茁壮有力。”莫雅晴妈妈说。
最后,她还为家长们推荐了一本由英国作家写的《鸟鸣时节:英国鸟类年记》,语言通俗,表达流畅,为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