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
应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一)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二)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即将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然而,纪念堂的位置应选在何处呢?
根据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个省市选派最优秀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汇聚北京,组成选址设计工作组,由一机部副部长孙友余和北京市建委主任赵鹏飞挂帅,领导这项神圣的工作。
选址设计组的成员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战,辛苦操劳一生,现在应该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安卧永息。基于此便设计出“水上日出”的方案:浩浩碧波,霞光绚丽,一轮红日,跃出水面,光焰万丈。
于是选址设计组成员开始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水域。中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不知为什么,他们总觉得“水上日出”的方案不能表达人民的心意。
设计组的成员很快又提出“山顶红星”的方案:毛主席卧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照耀我们今后的征程。
于是设计组的成员又去攀山。香山、景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不知为什么,他们又总觉得“山顶红星”的方案也不够理想。设计组的成员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在研究选址问题上,也曾有人提出在故宫午门前面,把午门拆掉,也有人主张在瀛台。但瀛台在中南海,中南海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的地方,在办公之地选址造纪念堂,显然不合适。
选址设计组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士提意见、提建议,最后基本形成一致意见,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这一意见上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表示同意,当即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地点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具体位置又该定在哪里?当时方案有三:
一、纪念堂紧靠纪念碑。但这样设计,会使两个不同内容的纪念物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失去各自独立的政治含义。
二、纪念堂位置偏南。建议拆除正阳门,将纪念堂建在正阳门的位置上,意图是使纪念堂和天安门处于南北对称的位置,纪念堂恰似一座天平的支点。但这样布局,纪念堂受南面交通的干扰大。
三、纪念堂紧靠正阳门。但这样,由于正阳门城楼高达42米,会有压倒纪念堂的感觉。
最后,中央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纪念堂的高度,是经过严格的视线分析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下、金水桥畔正视纪念堂时,避免纪念堂正面重叠着一个正阳门城楼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高度恰如其分,既能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否则又会压倒纪念碑。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初设计时绝大部分成员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所以设计都偏大。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廷宝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杨廷宝的方案给人以很大的启示。这种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建筑形式是对称而立,由于它是在广场中轴线上,中轴线是对称的中心。对称建筑,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同时方便瞻仰群众,路线通畅简捷。最后,纪念堂工程设计小组领导成员沈勃集中众人意见后,在杨廷宝方案的基础上勾画出纪念堂实施方案草图。
二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受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托,自始至终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
1976年11月23日下午5时,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刻老工人顾士元接受了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指挥部交给的为纪念堂的奠基石雕刻“奠基”二字的任务。上级对其言明,时间紧迫,明日就用。
顾士元是一个对毛主席有着很深感情的老工人,已有30多年的雕刻经验,技艺精湛,雕刻艺术全厂首屈一指,此任非他莫属。听说是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雕刻基石,顾士元觉得很光荣。待奠基石拉到车间,他便精雕起来。整整一夜,顾士元俯身在那块光洁的花岗岩上,第二天黎明,终于刻就“奠基”两个大字和附带的12个小字。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隆重举行。工地上竖立着毛主席的巨幅彩色画像,画像正对面矗立着84米长的巨型横标,上面用醒目大字写着“热烈拥护中央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奠基!”
大型的推土机、打桩机、载重汽车、吊车和电铲等施工机械,整齐地排列在各个施工点上。
参加奠基仪式的首都工人、农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各界代表,以及参加施工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共8000多人。
下午4点30分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吴德宣布奠基仪式开始,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发表了讲话。
奠基仪式刚刚结束,一支精神抖擞的建筑工人队伍,迈着雄健的步伐来到天安门城楼前。
这支队伍是赶来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程的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他们代表所有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向毛主席宣誓之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中。
从这一天、这一刻开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便出现了一个如火如荼、昼夜不停、紧张繁忙的施工工地。
1977年5月4日,仅仅用了六个月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以高质量的规格正式竣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夕,纪念堂内外装修、设备安装、室内布置也全部就绪。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底部长宽各105.5米,总高33.6米,总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成后的毛主席纪念堂,正好位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这座正方形二层的宏伟建筑,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高度相当,色彩相近,风格协调,互相对应,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群。
纪念堂正门朝北,打破了我国重要建筑物一般朝南的习惯。在当初设计时,有人提出,正门朝北,如果天安门广场进行群众集会时,群众面向天安门,背对纪念堂,会使人心里不安。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设计组领导成员之一的赵鹏飞提出一个想法,把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使两侧广场面积扩大,一旦举行群众大会,在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众环绕,这样就形成了毛主席在群众中,背向问题解决了,也就不会产生心里不安的问题。
现在,纪念堂与纪念碑面向一致,与天安门城楼遥相对应,更加突出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纪念堂庭院四周,是新辟的广场,当天安门前隆重集会,毛主席纪念堂将为一片人海所环抱。(未完待续)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