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黔西市永燊彝族苗族乡永燊小学的学生们在课间玩五人竿跑。

湖州市德清县三合中心学校的学生们在体验“同心弹弹圈”游戏。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有学生表示:“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两分钟,提前上课两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课间10分钟对学生来说十分宝贵。自由奔跑的身影和时时传来的欢声笑语,是校园充满活力的风景。
教育部制定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那么,为什么一些学校要严管学生的10分钟课间活动?
◆课间安静,危害不小
课间校园变得静悄悄
课间10分钟俗称小课间。记者日前在多所中小学走访看到,由于小课间学生被要求不能随意离开教室,校园里变得静悄悄。
长春市多所小学的学生家长反映,学校要求孩子小课间不能去操场玩耍,只能上厕所或在走廊内安静地活动。一位家长说,孩子的班主任规定,课间除上厕所外,都要待在座位上。
河北、贵州等地一些中小学也存在类似现象。记者在河北省廊坊市一所小学看到,除了一些学生上厕所,大部分孩子在下课后都坐在教室聊天。贵州遵义某小学教师张栩(化名)说,有部分班主任不让学生小课间到操场玩,“这样做太压抑孩子的天性了”。
海口市多名小学生家长介绍,只有少数教师重视学生小课间的体育锻炼,大部分教师会以强调纪律为名,想方设法让好动的小学生安静下来,美其名曰“文明休息”。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规定早就有,“圈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教育部办公厅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体:“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另据调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表现是,“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拒学厌学、人际冲突频率变高等”。
心理专家认为,小课间走出教室适当运动,可以舒缓学习压力、促进人际交往。
吉林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尹若峰说,较重的课业负担和日益减少的身体活动等,是影响中小学生身体姿态、脊柱健康的重要因素,小课间走出教室活动四肢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受访眼科专家介绍,参加户外运动是防控近视的重要手段,小课间被挤占会导致中小学生户外运动时间减少,近视概率增加。
长春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副校长沈微也指出,长时间待在教室可能会导致学生精神倦怠;学生利用课间调节、放松身体和头脑,有助于集中精力上好下节课。
◆安全快乐,难以取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为何小课间学生被过度约束的现象频发?
有受访教师表示,主要是因为场地有限、人员密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时常常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
河北某县一所小学的教师说,一旦学生课间活动时出现磕碰等意外情况,校方不仅需要向家长道歉,还可能涉及经济赔偿。为此,学校干脆强调课间纪律,减少孩子外出活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此外,客观条件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多名受访教师反映,不少城区学校教学楼建得比较高,小课间只有10分钟,学生跑上跑下电梯不够用,楼道狭窄容易产生拥挤踩踏风险。而且,市区学校的操场规模小、孩子多,常常也跑动不开。
不少家长认为,约束孩子课间活动,主要是学校和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减少麻烦。
有媒体报道,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
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
在这种背景中,有的学校干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课间玩耍。
◆因噎废食,官媒发声
孩子的健康状况让总书记牵挂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
十分钟看似很短,但关乎孩子健康。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2020年4月21日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调研时,对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把课间时间还给学生,既体现了尊重规律,也体现了教育远见。这样的回归,多多益善。
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奔跑跳跃
新华社发表《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的新华时评指出:
怕孩子出问题,怕被追责,就采取限制学生课间外出活动这种“省事儿又保险”的方法,实则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懒政。
两年多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
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奔跑跳跃,需要放松双眼,需要阳光雨露。囿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
紧张课程之余,让孩子轻松自在几个“十分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课上的“四十分钟”,更好地为追逐星辰大海做好准备。
把孩子“圈养”起来才真出了问题
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指出:
课间10分钟,本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身体、放松大脑、上厕所、沟通而设置的。跑跑跳跳、说说笑笑本应是课间10分钟的“标配”,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磕碰,为了“不出事”“不惹麻烦”就将孩子“圈养”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出了问题。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让孩子去跑、去跳,即便会有磕磕碰碰,对孩子而言,都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真正对学生的关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应该是放开手。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
◆明确责权,专家支招
改变“无限责任”让学校轻装上阵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怎么才能减少孩子出事,以及消除各方顾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上“双保险”。
一个保险是,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另一个保险是,为孩子购买保险产品。谁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出事,但是一旦出事,要有“兜底”设计。教育部也发过通知,要求全员购买校方责任险或者校园综合险,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校方责任综合险已经开始推广。
2023年10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复记者,目前正在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
(信息来源: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