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路上,荣誉伴随着伤痛和泪水

商报小记者采访广州亚运会游泳冠军“小哭包”邵依雯

2023-10-27

扫一扫观看视频

商报记者 徐敏月 摄影 刘卓黎

和同时期的游泳运动员相比,邵依雯并不具备身高优势,但她依然成为了天才游泳运动员。

2010年,年仅15岁的邵依雯在广州亚运会上夺得400米自由泳冠军和800米自由泳亚军,一战成名。在2012年和2013年的北京短池世界杯3次夺得200米自由泳和400米自由泳冠军。2015年,在喀山游泳世锦赛4×200米自由泳项目夺得季军,同年,在俄罗斯长池世界杯夺得400米自由泳冠军。

邵依雯告诉小记者,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经历了起起落落。在低谷时,往往需要比巅峰时更大的自信,来帮助自己走向“上坡”。

蓄力时期:被父母“逼着”成为运动员

5岁那年,邵依雯的爸爸把她送去学游泳,起因是其父亲年幼时的一次溺水经历。“在我爸爸小的时候,有一次差点在河里溺亡,所以他对水一直有一种恐惧感。这让他下定决心让我学游泳。”

学习的最初,邵依雯的父母只是想要让她掌握一项技能,没想到的是,教练竟然发现邵依雯具有游泳天赋。“当时,教练发现我技术掌握得好,打腿特别快,觉得我天赋还行,就劝我父母,可以尝试让我当运动员。”

邵依雯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游泳天赋,8岁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夺得年龄组第一名,之后连续3年又都是第一。在11岁那年,邵依雯被省队教练朱志根看中,选拔进了省队。

如果说,进省队之前,邵依雯对游泳只有爱,那么进省队之后,游泳对邵依雯来说变成了“又爱又恨”的存在。

“进省队之前,我是住在家里的,跟同龄孩子一样每天上下学,只是会比大家提前一点时间放学。一起参加游泳训练的也都是同龄人。每天两小时的游泳训练,对我来说并不辛苦,那时的我很喜欢游泳。进入省队后,我发现一起训练的人年龄跨度很大。当时大的已经二十多岁,像我这样十一二岁的,训练时完全跟不上。别人游400米,我只能游300米;别人游1500米的时候,我只能游1000米,被足足超过了五圈。加上进入省队需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也见不到父母。当时,我天天躲在被窝里边哭边给妈妈打电话,跟她说我不要练了,我要回家。”

这一哭就哭了两年。现在回想起来,邵依雯觉得当时的父母可能比自己更难过。“我父母觉得进省队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机会。既然我有这样的天赋,能被省队的朱志根教练看中,就不能浪费这样的机会。省队的教练也告诉我父母,我有这方面的天赋,但是这个过程会非常煎熬,大家都需要坚持一下,只要能坚持下来,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其实当时我也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很多事情需要父母来帮我做决定。如果当时父母依着我了,可能我就放弃了,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跟小记者们分享这些事。正是因为起步的时候有父母‘逼’着我,我的运动生涯才能真正地起步。天天哭的那两年,对我父母来说也是非常折磨的吧。”

两年后,13岁的邵依雯终于迎来转机。

第一次高光时刻: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她怕累怕寂寞

2008年,邵依雯终于达到了可以参加全国游泳比赛的标准,真正跨入了运动员的“门槛”。2009年,她第一次拿到全国前八名,达到国际级运动健将级别,跟着教练进入了国家队,并于第二年上半年,在广州亚运会选拔赛上获得400米和800米自由泳两个单项前二,得到了参赛资格。

在事后回忆这次比赛时,她曾说过:当时年纪太小,还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好好比赛争取金牌,并不知道自己参加的是如此重要的大赛,反倒不太紧张,多年后回想起来,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但“小哭包”依然是“小哭包”,邵依雯不再哭着喊着要放弃游泳,但她仍旧会在夜里,用眼泪来释放压力和寂寞。

“刚进入国家队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半夜三更一个人在房间里给妈妈打电话,跟她哭诉练得太累了,一圈都游不了了。当时跟我同组的有汪顺、孙杨等,但是女孩子只有我一个,住宿也是一人一个房间,处于没有同性朋友来分享小秘密的状态。加上从获得亚运会资格到参加比赛的半年时间里,训练强度达到了最大化,真的是又累又寂寞。”

据邵依雯回忆,她在省队的时候,每天的训练量是一万两千米,而亚运会前的训练量是一天两万米,相当于100米的泳池要游200圈。“我天天夜里闷在被窝里跟妈妈哭诉坚持不下去了。但其实我也知道,我已经通过了选拔赛,参加亚运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我不可能随意放弃,能做的只有朝着冠军的方向努力。”

如果说广州亚运会是邵依雯的第一次高光时刻,那么2011年,是她作为游泳运动员的巅峰之时,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勇夺五枚金牌。

就在她各项机能和技能达到最佳状态时,身体的发育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

“我发育的比较晚,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2011年,我进入发育期,一下子胖了很多,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游不动了。2012年到2013年,度过了相对来说比较平淡的两年,除了训练、比赛就是减肥。”

第二次高光时刻:从看台到领奖台,靠意志力走出低谷

2014年,曾经的广州亚运会冠军,成为了仁川亚运会的看台选手,面对落差,邵依雯心里是深深的无奈和无力感。“小哭包”已不再哭泣,她学会了用韧劲来对抗难题。

“2014年是我的低谷期。那年的仁川亚运会,我天天去看台上抢座位,给队友们喊加油。从领奖台到看台,落差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是无奈。对待训练和比赛,我已经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但成绩就是卡在了瓶颈上不去,甚至还有往下掉的趋势,对此我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只能接受这样的状态,但是我相信这就像爬山一样,有下就会有上,走完这个下坡,我一定能迎来向上的趋势。也确实让我等到了。”

2015年,又一届世锦赛,邵依雯在选拔赛上拿到了单项前二,取得了喀山世锦赛的参赛资格。

当时,她的肩关节、腰部和膝关节都因为运动损伤而疼痛难忍,有时甚至要依靠止痛药和止痛针才能扛过去。但她坚信,精神意志力可以让她顶住身体的伤痛。“人要走出低谷,需要更多的意志力去扛住负面的影响,这个影响来自负面的情绪,以及越来越差的身体状况。我每天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我一定能再一次游出以前巅峰时候的成绩。就这样每天给自己洗脑。2015年,我真的再次站上了冠军领奖台。”

那年,邵依雯夺得了喀山游泳世锦赛4*200米自由泳季军和俄罗斯长池世界杯400米自由泳冠军。

退役后:“小哭包”已成过去,游泳依然是她的初心

巅峰、伤病、低谷……几乎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这样的经历。2015年后,邵依雯再次面临低谷,在平淡地度过了三年后她选择了退役。

在邵依雯的运动生涯中,她共获得了世界杯3金1银、亚运会1金1银、冬运会1金、城运会5金、全国冠军赛3金3银,这些奖牌代表的不仅仅是荣耀,凝聚的不仅仅是泪水,还有接近零假期的高负荷训练和因此带来的运动伤痛。

“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肩膀、腰部和膝盖,是最容易受伤的地方,而且这些损伤不能完全康复。而作为女运动员,还要经历生理期的考验。无论什么时期,训练都是不能停的,状态好也好,不好也罢,不管是不是生理期,一年365天,每天都在训练或比赛。自11岁进入省队到23岁退役,如果遇到大比赛,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就算春节也不会放假。如果没有大比赛,只有过年会有3-5天的假期。我记得其中一年,只有大年初一放了半天假。现在我已经退役5年了,运动损伤比以前好一些,但还是会有疼痛感。”

现在,邵依雯在三锐体育游泳俱乐部担任训练队主教练。当发现好苗子时,运动员的初心会令她激动万分,而在面对有天赋的孩子放弃时,自己经历过的苦痛也会让她坦然面对。她说:“如今,我是游泳教练,不需要大量的训练了,比运动员时期轻松。但我当过运动员,知道那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所以当学员家长说要放弃时,我会极力劝说,会感到惋惜,但也能理解,能坦然接受。”

小记者投稿

人生如登山 总有高低起伏

我们听邵依雯姐姐讲述了她的冠军之路。

她五岁被父母送去学游泳,教练告诉她父母孩子很有天赋,可以去当运动员。于是她踏上了坎坷的冠军之路。

八岁前,她白天和别的孩子一样上课,放学后要游两小时泳。八岁那年,她拿下了省冠军,而且连续三年她都是冠军。11岁,她进入了省队,生活从此有了改变。

她的教练是大名鼎鼎的朱志根,这位教练也是孙杨、汪顺的教练。在他的栽培下,邵依雯的成绩提高得很快,但由于省队训练强度大,每天上下午都要训练,于是学习只能在晚上。训练是枯燥而辛苦的,从11岁到13岁,邵依雯姐姐每天晚上都会在被窝里偷偷哭着给妈妈打电话。

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能有所收获!那时由于父母的坚持,逼着她走上了这条运动之路。13岁,她开始参加全国赛,优异的表现让她14岁就进入了国家队。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选拔赛上,15岁的她游进了前两名。

那些年,邵依雯姐姐的成绩如登山,一路飙升,在备战亚运会期间,她每天要游2万米。虽然很辛苦,却拿到了400米自由泳第一,800米自由泳第二的好成绩,这也是她运动生涯的状态巅峰。

遗憾的是,因为身体伤病原因。在后期的奥运选拔赛上,她只游到了第九,无缘奥运。2015年世锦赛,她又在接力项目中拿到了第三名,这是对她运动生涯的肯定和安慰。

2018年,她退役了。虽然起起伏伏,但她说,其实人生也是一样,总会有高低起伏,她坚信只要不放弃,就能走出低谷攀上更高峰,看更美好的风景,就如登山一般。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沈忻瑶

勇敢的邵依雯

刚开始学游泳的邵依雯只有5岁。因为有一次,她爸爸去水边玩,差点溺水,之后她的爸爸妈妈就带她学游泳。用她的话说是被迫学游泳。8岁的她便开始了比赛生涯,8岁、9岁、10岁、11岁她都是一举拿下省游泳比赛冠军,也因此,省队教练看中了她。

加入省队后,邵依雯开启了全职训练模式,刚开始还能上午学习,后来就只能晚上补习了。13岁的她,游泳成绩已经达到国家比赛标准,14岁进入国家队。国家队的训练更加艰苦,每天的游泳训练从省队时的每天一万多米增加到了两万米。两万米就是标准泳池的两百圈哦,我暑假游泳每天游得好累也只有十多圈,邵依雯姐姐的训练真的好辛苦,冠军之路需要多大的毅力呀!

刻苦的努力让邵依雯在2010年夺得了广州亚运会女子400米自由泳冠军和800米自由泳亚军。而她的巅峰期过后就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低谷期。那时的心情用她的话说就是很无奈,只能靠自己用毅力扛住,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持下去!

经历了两年的沉寂,又在不放弃的坚持下,她迎来了第二次巅峰,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邵依雯还告诉我们,游泳运动员最容易受伤的地方是:肩膀、腰、膝盖。女生和男生相比,因为有生理期等情况,运动生涯也相对更短一些。

商报小记者(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王诗菡

坚持定会成功

在采访游泳冠军邵依雯时,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要轻易放弃,一定要坚持。

是的,放弃很容易,坚持做一件事,周而复始,从一而终,却很难。她,在训练期间,最高强度时每天游两万米。面对运动损伤,她自己硬扛,即使需要吃止痛药,打止痛针。

她14岁拿下全国比赛前八名,15岁取得亚运会的资格……看着她说着自己的光辉事迹,我看到她眼眶湿润了。原来每个人的成功背后,付出的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余艾雨

游泳冠军邵依雯

在采访开始前,我和另外两个小朋友一起找邵依雯合了张影。原本紧张的情绪,在拍完照后就放松了,因为邵依雯虽然是亚运冠军,但她也是一位漂亮又温柔的大姐姐。

接着,我们跟着邵依雯姐姐来到一片草坪,围成一圈坐了下来,听她给我们讲述她的经历。

她从5岁开始学游泳,11岁被朱志根教练看中选拔入省队,14岁跟着教练进入了国家队。在省队的时候,她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训练,晚上还要补习。能成为冠军,她经历了很多艰苦和努力,还有她父母的支持。

当小记者问邵姐姐为什么没有再继续参加比赛时,邵姐姐告诉我们,女性游泳运动员的最佳时期一般在15-20岁,很多选手20多岁就要退役了。而男性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会更长一些,可以到30岁左右退役。还有小记者问邵姐姐每次训练完能不能回家?邵姐姐说,她11岁以前是回家的,11岁进入省队后就不能回家了,到23岁退役前,她一直在训练、比赛,很少有假期。

小记者们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们也更加了解邵依雯姐姐了。

商报小记者(长寿桥岳帅小学)林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