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星澜小学 彭灵倩
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常常会听到有些家长跟我抱怨她的孩子:“彭老师啊,以前孩子一有事情总是第一个跟我分享,可是现在都不愿意和我聊天了,你说奇不奇怪?”一听到这样的话题,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些我们经常能听到的类似的对话:
磊磊:爸爸,我最近的学习压力好大啊!
爸爸:读书有什么压力?你是不是偷懒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坐那边上课,怎么其他同学都学得好,就你学不好。
磊磊:……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很大程度上问题就出在我们家长身上。家长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情愫——孩子是我的,我说什么他(她)都应该听我的。有时候孩子话还没说完,就不由分说地想当然地被家长给压下去了。长此下去,孩子只能以无声的沉默向你抗议。如果这种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变成一种对抗情绪,那时父母与孩子沟通起来就更困难了。
孩子真的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吗?其实不然,他们渴望与父母交流。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在不断成长中的人,遇到开心事会与你分享,遇到讨厌的事会跟你吐槽,遇到委屈向你倾诉,遇到犯错希望得到你的理解,遇到迷茫寻求你的指点……可是很多时候,因为听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总是以自己的“说教”自以为是地关上了与孩子沟通的心门。
其实,在亲子关系中,比起“说教”,更重要的是“倾听”,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个重要前提是学会“倾听”!家长应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那么,聪明的家长,如何做一个高明的“听者”?
1.用对姿态,全神贯注地听
听要有听的样子。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听得心不在焉。当孩子正遇到困扰或问题时,或许你恰好在忙,或许你正沉浸在回复手机消息,以至于你总是嘴上说,手上动作不停,甚至没有抬头看看孩子,这样的行动潜意识里让孩子感到挫败,放弃倾诉。此时应该暂时停下手头的工作,一定要以专注、机警和共情的态度努力“听懂”孩子从一个眼神、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等细微的非言语信息传递出来的内心需求。配合目光的注视,用表情、姿势回应,如碰到孩子伤心时,可以轻拍他的肩膀;遇到孩子不好意思说时,可以身子稍稍前倾。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话题很感兴趣,孩子才有表达的欲望。
2.避免评判,用简单的语句回应
面对孩子的倾诉,家长能否站在孩子的立场,认认真真回应他。例如上述对话,如果这样回应,也许效果会更好:
磊磊:爸爸,我最近的学习压力好大啊!
爸爸:爸爸看出来了,最近你看上去确实很累的样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磊磊:难题倒也算不上,就是感觉学习节奏太快了,有点跟不上。
爸爸:爸爸理解你,不要太着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奏。你自己有什么想法?
磊磊:爸爸,谢谢你,你放心,我会慢慢调节好自己的。
不去评判或者延迟评判,是良好倾听的秘诀。倾听,有时就是为了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孩子被反问、被责怪,而不是站在孩子角度去积极回应,就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其实,回应也很简单,如“确实”“我明白了”“你觉得还有别的原因吗”等向孩子传递了:“我在认真听你说”“我期望你继续说下去”。这些话语虽简单,但却非常有效。
3.“让子弹飞一会儿”,不要急着提出建议或教育孩子
很多情况下,孩子和家人们诉说一件事,并不是真的为了得到什么解决方案,更不是为了接受我们所谓正确的教育理念,他只是想向最亲近的人诉说,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时你的肯定、微笑、心平气和足以抚平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沟通诚可贵,“倾听”价更高。构建良好亲子关系,从倾听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