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月儿明,团圆情更浓。为了让这个特别的节日更加隆重,中秋节当天,商报实践营特邀请小记者们参加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环保科普活动——中秋灯笼DIY。
据悉,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杭州图书馆环保分馆、拱墅区留联会承办,拱墅区科协、每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协办。
小记者投稿
中秋做花灯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月到中秋团圆日,一家人都要团聚一起品尝月饼、赏月、做花灯。今年中秋节这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参加商报小记者制花灯活动,不过这次跟一般的制作灯笼活动不同,我们是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活动开始前,老师通知让我们每人准备一个废弃矿泉水瓶子,我不禁暗暗心想,为什么做灯笼需要用到矿泉水瓶?废弃矿泉水瓶和灯笼又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开始时,公益导师向我们展示了制作中要用到的材料:包书皮废弃的彩纸等,至于我们带来的矿泉水瓶,则被老师剪去瓶口备用。真是好期待啊,我们会要做一个怎么样的变废为宝花灯呢?
首先,将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彩纸剪成直径为8.5厘米的圆形纸片,然后把纸片沿着中线对折。紧接着在大卡纸的上、下各留空2厘米和4.5厘米,中间用固体胶一片一片粘上小圆形纸片。此时,被剪去瓶口的废弃矿泉水瓶终于出场了——刚才制作的大卡纸缠绕在剪好的矿泉水瓶上,并将底端纸片用剪刀剪成细细的纸条,做成灯笼的流苏。
接下来,将矿泉水瓶上半部分去掉,两侧壁上打两个孔,穿上绳子做成灯笼的提绳,矿泉水瓶中央放置一个小灯,一个温馨柔美的灯笼立刻呈现在眼前。打开灯光,灯笼里散发着柔和的橘黄色灯光,那微弱的微光立刻温暖了整个房间,有了节日的气氛。那灯光提在我们的手里,犹如一轮轮微黄的明月,一定可以照亮许多人回家团圆的路吧。
原本丢弃的矿泉水瓶子、废弃的彩纸,在我的手里却能变废为宝。在生活中,许多废弃的物品也是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利用的,我们要珍惜合理利用身边的每一份资源,保护我们的地球。
愿每一个废弃的物品都能在中秋花灯的烛光下,找到一条回归地球妈妈家庭团聚的路。
商报小记者(长寿桥小学) 王可为
快乐中秋
又是一年中秋到,今年的中秋跟着小记者的活动度过一个不一样的节日。
今天我们要制作手工灯笼,那就让我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感受一下手工的魅力。
选定了灯笼的造型,接着老师给我们讲了做灯笼的步骤: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子作为灯笼的主体,然后裁剪出大小合适的尺寸。准备好各种颜色的彩纸,老师又给了我们一片圆形的纸片作为样本,接着把不同颜色的彩纸叠加在一起,沿着圆形彩纸的轮廓描边剪出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再把纸片对折按照相等的距离在瓶身上粘贴好,这一步非常重要。纸片的等距要把控好,过密灯笼展开不了,稀疏又显得不够圆润。
一会儿功夫,我就把灯笼的外形粘贴好了,在瓶底的地方剪出流苏,打洞穿上绳结,这样一个漂亮的灯笼就完成啦。通过这次活动我慢慢地爱上了手工,把不同的物品做成想要的样子乐趣太多了。
商报小记者(周浦小学) 张思缇
指导老师:韩玲玲
自制灯笼送祝福
9月29日下午,正值中秋佳节之际,为感受浓浓的传统节日气氛,传递绿色环保新风尚,我参加了每日商报小记者环保公益课堂。在志愿者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跟着老师一起折纸、裁剪、粘贴,我的作品——一盏花灯逐步成型,我不禁乐在心头,喜在眉梢!
在此,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利用废弃的书皮纸制作出好玩的中秋DIY灯笼的吧:
第一步,准备好废旧的彩色书皮纸2张、直尺1把、铅笔1支、硬纸板2张、胶水1瓶、剪刀1把、电子蜡烛1个;第二步,用铅笔和尺子在书皮纸上画出对折线;第三步,把书皮纸正向对折2次,再把书皮纸从左向右侧向折6次,并且要折出折痕;第四步,把折好的书皮纸展开摊平,再把书皮纸从左向右侧向折12次,依然要折出折痕;第五步,是最难也是最费时间的一步,需要把书皮纸用手挤压并拗出一个又一个90度的直角造型,然后把2个折叠好的书皮纸粘贴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带褶皱感的长方体灯笼皮;第六步,把灯笼皮固定在硬纸板上,并在中空的位置粘上电子蜡烛。最后一步,在灯笼顶上粘上硬纸板做的盖子,再系上绳子,一个有趣好玩的DIY灯笼就做好啦!哈哈,你们学会了吗?
商报小记者(天水小学) 宋浩然
庆中秋 挂灯笼
灯笼又称花灯,中秋节挂花灯、放花灯是中华传统习俗。中秋节这天,我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做灯笼。
做花灯讲究心灵手巧。我在一叠小正方形的彩纸上,按照老师给的例子画出了一个一个的圆圈,可是不知画了多少个我还总是画不圆,这时的我有点灰心丧气,头上飘来了一片片乌云。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小心思,给我一个已经剪好的圆形,让我按照圆形模板描一下,这样我可以轻松地画出圆乎乎的圆形,顿时把刚刚的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把圆形剪下来对折,再拿出一张大的彩纸,粘上双面胶一个一个贴上去。整张彩纸填满后,就像波浪一样,有着不规则的形状。然后我拿出已经被裁成一个圆柱形的塑料瓶子,把彩纸粘了上去,再把多余的剪成一条一条流苏,灯笼的轮廓就出来了。接着,我左手拿着灯笼,右手拿着线,眯起左眼,就着灯笼上细小的洞,把绳子穿了过去做成手提绳,这样一个造型优美、色彩丰富多变的灯笼就完成了。
灯笼象征着幸福团圆,中秋节晚上我们一家提着灯笼去西湖边赏月啦,也祝愿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红火火!
商报小记者(长寿桥小学)
王可心
自制中秋灯笼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宋代苏轼在《中秋月》中的名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人们除了赏月外,家里挂上灯笼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为迎接节日的到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场手工制作艺术灯笼的公益主题活动。
来到活动现场,老师告诉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是“变废为宝”,就是要利用平时我们丢弃或者已经不用的物品,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将它们变成一件精湛的艺术品。大家听完后暗暗称奇,然后都拿出已准备好的半个矿泉水瓶,这是今天唯一需要自己准备的材料。接着老师告诉我们,今天有两种灯笼可以选,其中一种比较难,另一种则相对简单,我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不太自信,所以选的是简单的一种。
原以为会很简单,但当我实际操作时就发现问题了,纸与纸之间的距离很难控制,一会大一会小,自己看着都直摇头。正当我一筹莫展之时,老师走过来微笑着说:“孩子,你要有耐心,看老师给你做一个示范。”看完老师示范后,我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最后我将底部剪成流苏的样子,顶部打孔并穿上绳子,里面放上节能灯,一个五颜六色的灯笼终于大功告成了。
商报小记者(外语实验小学)
翁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