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诈骗

新套路

2023-09-05

每满新闻客户端记者 蒋元豪 陈敏 实习生 杨晨 绘图 章丹丹

视频 史卓旎 刘卓黎

近日,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分享自己收到陌生快递的经历,快递打开里面是一个手机架和网店促销宣传单或者刮奖卡,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物品上面都印着一个二维码。实际上,这正是一类非常有迷惑性的新型诈骗!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商家平台客服送来的福利,没有多想就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结果就进入了骗子所开设的聊天群,落入诈骗分子的骗局。如今,各种各样的快递诈骗套路层出不穷,今天《小满说法》就来和大家说说几类常见的快递诈骗套路。

套路一

邮寄礼品 引诱受害者参与刷单

近日,60岁的李女士收到一个礼品快递,里面有一个手机支架、一封感谢信和一张刮刮乐彩票,在她刮开后发现,自己幸运地中奖了,中了一个10元红包和一箱水果。李女士没有任何怀疑,扫描彩票上的二维码并加了对方好友。

李女士被所谓的“客服”拉入一个聊天群中,先是提交了收货信息,顺利“领取”了红包及水果,随后,群主开始在群里派发刷单任务,群内“托”纷纷表示自己通过做任务挣到了钱,使得李女士逐渐信以为真。

李女士按照指示下载了一款指定APP,根据客服提供的“进入商家平台给不同商品编号下单”项目,尝试进行刷单任务。李女士第一次尝试了充值300元的任务,顺利获利500元,待第二、三笔刷单任务做完,已经充值了8000多元,却迟迟没有收到返利,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经过警方分析,发现这是一种以中奖扫二维码为引流方式,打着兼职刷单的名义进行诈骗的手段。诈骗分子会大批量盲发快递,快递内附有不值钱的小礼物和信件加深受害人信任。出于好奇心,很多人都会去进行扫码操作,进而落入骗子的圈套。

添加好友后,诈骗分子会让受害人下载指定APP,伪装为“客服”让受害人进行刷单,通过小额刷单返利让受害人尝到甜头,接着诱导受害人进行大额刷单,从而骗取更多的资金。那么,利用刷单返利进行快递诈骗的不法分子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黎娟律师:近年来,刷单返利类诈骗成了电信网络诈骗中多发、高发的犯罪形式,该类犯罪变种日渐增多、引流手段层出不穷,犯罪分子打着“零投入、足不出户、高额佣金”的旗号或是通过邮寄免费礼物为诱饵拉人建群,通过“新手任务”让入群人员完成刷单、点赞等任务后返利小额佣金骗取他人信任,随后通过诱导他人下载虚假APP、缴纳会费、进行充值、先行垫资做“进阶任务”等方式,引入刷单返利平台,并且以“充值越多、抢单越多、返利越多”为由,引诱他人加大资金投入,最后以“任务未完成,操作异常,账户冻结”等借口拒不返还资金,非法骗取并占有他人财物,继而完成诈骗。

黎娟律师认为,网络刷单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涉及虚假宣传,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反了经营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另外根据《刑法》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可能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套路二

谎称快递被扣 冒充公检法人员进行胁迫

今年7月份,叙州区公安分局天池派出所接到反诈预警,辖区居民徐某正在遭遇电信诈骗。接到预警后,民警立即拨打徐某的电话,但不论使用什么联系方式,都被挂断,民警无法通过电话进行劝阻,便紧急上门拦截。

当民警赶到徐某的家中,其家人告知徐某刚刚突然带走了家里的银行卡,匆忙离家,且拒不告诉家人出门做什么事情。根据徐某家人的描述,结合徐某反常的举动,民警判断徐某有极大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民警让徐某的家人拨通徐某电话,民警通过电话与徐某耐心宣讲反诈知识,并将徐某劝回家中。

经了解,徐某接到自称公安部门的电话,称其网购的邮包查出毒品,被警方扣留,徐某的银行账户也不安全,让徐某把银行卡的钱全部转到公安局“公用安全账户”上,等核实后会将钱再返还,如不这样做就有同谋嫌疑。

民警针对该诈骗手段对徐某进行了反诈宣传,并帮助徐某下载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 并再次提醒他要加强防范意识。

在这类快递诈骗案件中,骗子冒充公检法人员,电话或短信告知你网购的某个包裹内被查出违禁品,涉嫌违法犯罪,已将包裹转移给有关部门。如果觉察出你慌张,骗子会提醒你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做一下手机安全测试。一旦点进骗子发来的所谓测试链接,就会落入圈套。那么,冒充国家公检法人员进行快递诈骗的不法分子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陈思律师: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构成招摇撞骗罪,若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因此,该不法分子通过谎称快递被扣这一事由试图骗取徐某金钱的这一行为不仅构成诈骗罪,还构成了招摇撞骗罪,若该不法分子冒充的是警察,则还需从重处罚。不法分子同一行为触犯两个罪名构成想象竞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套路三

伪造国家机关文件 诱导受害者购买虚假证券

据现代快报消息,近日,扬州市江都区朱女士收到了一个陌生快递,拆开后是一张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抬头及公章的文件,上面写道:“由于面临国家相关部门予以大力整顿,对嗨学网教育责令整改,针对本次事件给学员们带来困扰深表歉意,嗨学网教育因能力不足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运营,今年正式宣布清退所有学费。”

信以为真的朱女士就扫描快递中小卡片上的二维码,添加了“客服”QQ 进行办理。“客服”将其拉进一个 QQ群,要求其下载“万和证券”APP即可办理退费。

朱女士下载“万和热线”APP后,“客服”让其自行选择退款方案购买证券。刚开始,朱女士选择了几个金额较低的,对方都返还了,直到其选择了一个金额较大的 3000元方案转账后,对方称其转账时候操作失误,需要转更多的钱进去修复数据才好拿回之前投进去的钱。朱女士便按对方要求先后转了7笔钱,直到接到96110的预警电话,才意识到被骗,于是赶紧到派出所报警。

当地警方分析,不法分子在非法获取培训机构用户信息后,通过电话、短信或快递联系受害人谎称办理退还学费,诱导受害人添加好友或加入QQ群。不法分子还会伪装成退费专员,贴出伪造的债权转让协议书、课程缴费记录骗取受害人信任。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不法分子谎称退款必须在指定APP内完成,引导点击陌生网址链接下载虚假APP,从而获取银行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受害人按照指引投入资金便能获得本金和返利,在微收益的驱动下,受害人会不断加大投入资金。此时,骗子不再返还,以操作完一次性返还、操作错误、账户冻结、交解冻金等理由不断诱导转账。那么,伪造国家机关文件进行快递诈骗的不法分子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李俊凤律师:本案中,一方面,不法分子伪造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抬头及公章的文件,行为已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另一方面,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培训机构退款事宜,使得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持续投入资金,其行为构成诈骗罪。因不法分子伪造公文、印章的行为是实施诈骗犯罪的手段,构成牵连犯,应从一重罪处罚,通常以诈骗罪论处。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五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套路四

快递到付 逼迫受害者支付高额到付费用

据中新网报道,消费者宋先生反映收到一个代收货款快递,需付159元,商品备注“夏天必备,耐热抗寒”。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棵在绿化带常见的“冬青树苗”。“我和家人根本没有买过这个,幸亏先验了一下货,如果家人不知情,可能就代收了,这钱可能就‘打水漂’了。”宋先生称。

警方分析,在这类“快递到付”诈骗案中,骗子冒充快递员,把空包裹或不值钱的东西送件上门,快递单上还标注着“重要文件”“贵重物品”等,到付费用高昂。

签收时,如果你提出先验货后付快递费,骗子就会以“先付快递费才能拿回去拆,否则拆了又退货我得自己赔偿损失”“如果不记得这个快递,可以选择拒收”等理由加以阻止。只要你付款签收,骗子就得逞了。随着电商的普及,很多消费者因买的东西太多,都记不清自己有哪些快递,一不留神可能就被代收货款“坑”了。那么,利用快递到付谋取高额到付费用的诈骗分子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沈发玲律师:没有网购却收到快递包裹,快递员称货款要到付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近日,这种“快递到付”的新型诈骗事件不断涌现,不法分子利用人们误以为是家人或朋友所买快递的心理及单次金额小与维权成本高的不对称性等因素,以小博大,诈骗成功率较高。

沈发玲律师认为,骗子的上述行为涉嫌诈骗,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有:(1)行政责任,未构成犯罪的,一般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行政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2)刑事责任。构成诈骗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另外,目前国家要求寄送快递实名制,快递公司在收件时应履行这一责任,消费者若提出让快递公司查询寄件方信息并退回商品的要求,快递公司应当主动配合并提供相关信息。若消费者发现快递公司实名制违规或存在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可向邮政主管部门投诉,快递公司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在此,沈发玲律师提醒:消费者在收到来历不明的快递时,记得拒收或当面开箱检查,避免落入骗子布置的“陷阱”,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丢弃快递前涂抹快递面单,不要随意填写或透露个人信息。若初步判定商家或快递公司欺诈,可及时向消保等部门投诉,或者直接报警。

法律问题找小满

1.扫码下载“每满新闻”客户端,完成注册并登录。2.在客户端首页找到“小满说法”专题,点击进入。3.进入后,点击“法律问题,找小满”在下方“话题”处,如实填写需要咨询、求助的具体问题。4.看到问题后,我们会帮您及时咨询律师或点对点帮您找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