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对于开罗会议的顾虑和不安,除了此前美英会晤的影响外,美方对于中国领土主权的认知也给他造成很大影响。1942年8月3日,美国总统特使居里与蒋介石会谈时通报:“华盛顿一部分人之感想以为中国东北应作战后日、俄两国之间缓冲国,盖华盛顿之印象已有不将东北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者。”还说在英文中“满洲国”已成普通名词,甚至总统也会用“满洲国”这样的词。
对于美方提出的“缓冲国”提议,蒋介石十分愤怒,当即态度强硬地拒绝。而相比东北问题,国民政府收复台湾主权的计划在国际上受到议论更多,甚至主张台湾由国际共管的提议在美国被公开讨论。为此,重庆方面开始大造舆论。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国民政府即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但凡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也就是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马关条约》至此失去效力,日本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也就不再具有任何依据。1942年4月,重庆掀起声势浩大的光复台湾宣传运动,许多国民政府要员参与其中,大量新闻演讲、报刊文章,让收复台湾一事成为中国社会共识。
不过这一年以来,在国际会议问题和东北、台湾的主权问题的双重影响下,蒋介石在与盟国打交道时变得多疑、敏感和谨慎,这也直接让他收复琉球主权的计划发生改变,甚至对琉球问题的态度转为消极。
《开罗宣言》为何未提及琉球
美国在1943年初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琉球主权的归属问题倒是给予了积极回应。3月1日,宋美龄来电报告她与罗斯福就战后领土问题的讨论结果:“关于战后问题,琉球群岛、满洲及台湾将来应归还中国,香港主权应属中国,但可划定为自由港,朝鲜独立可由中美共同担保。”1943年5月,美国国务卿再次对宋子文强调,美国和英国均尊重中国权利,并表示“台湾、琉球、东三省、大连,自当归还中国”。但此时蒋介石对收复琉球的计划已经顾虑重重。
峰会前夕,蒋介石对盟国态度以及在琉球问题上转为消极,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拟定的领土收复方案。此前由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国际问题讨论会拟定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所应接受遵办之条款》,虽然仍坚持“琉球群岛应归还中国”的要求,但也准备了另一套方案,即只要求琉球脱离日本,不必收归中国所有。方案的附注称:“琉球群岛比诸台湾及澎湖列岛,情形稍异,如美英坚持异议时,我方可考虑系列两种办法:甲、将琉球划归国际管理。乙、划琉球为非武装区域。”
然而不久后,国民政府态度再次发生变化,即王世杰呈给蒋介石《关于四国会议问题节略》的原始文档里,出现了“琉球”被涂改为“澎湖”的情况,做出这一改动的,很可能就是蒋介石本人。11月14日,蒋介石准备的开罗首脑会谈的资料与提案中,提出三项与远东政治相关的内容。第一条即罗列了东北、台湾、澎湖几个应归还中国的地方,琉球已不在其列。蒋介石11月15日的日记内容也印证了放弃琉球正是他本意,日记写道:“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地位不同,以琉球为一王国,而其地位与朝鲜相等,故此次提案对于琉球问题决定不提。”
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在开罗会议前夕已作出决定,不再提出归还琉球的要求。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开罗会议如期举行,尽管有很强的政治仪式色彩,但当中、美、英三国首脑平起平坐的照片被刊登出来时,还是极大鼓舞了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具有历史意义、对战后格局影响深远的《开罗宣言》,正式宣布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所有领土,尤其是东北、台湾等地,将在战后全部归还中国。
只是对于琉球主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宣言只字未提,甚至没有成为开罗会议的正式议题。实际上在会议期间,蒋介石与罗斯福进行过两次长时间的私下会谈,议题非常广泛,具体记录语焉不详。但根据蒋介石后来的回忆可知,正是在这两次谈话中,他向罗斯福表明了对琉球主权归属的态度。当时罗斯福问蒋介石:“在台湾的东方还有一个什么群岛,你的意思以为如何?”蒋介石反问:“你所说的这个群岛是不是指琉球群岛而言呢?”罗斯福说:“就是琉球。”蒋介石表示:“这个群岛从前是属于中国的小王国,可是在甲午年以前,早已被日本占领了。所以琉球与台湾的性质不尽相同,我们此时对于琉球不想要单独的归还中国,我只希望由中美两国共管,此时并不急要,留待将来再说吧。”
开罗会议期间,正是蒋介石表现出的退让态度,主动放弃此前计划收复琉球的计划,故而在其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才未提及琉球问题。(未完待续)
据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