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组建新中国首届“内阁”始末①

2023-07-08

新中国刚刚成立,周恩来即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受命组建政务院及其所属机构。周恩来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殚精竭虑,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成首届“内阁”。在新中国初期,为政府顺利推行各项工作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受命“从速组成各级政府机关”

在揭开中国辉煌历史崭新一章的时刻——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洪亮的声音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于本日在首都就职……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级政府机关,推行各项政府工作。”

这一庄严的任命,是周恩来从少年时代开始,为“中华之崛起”“腾飞于世界”而付出的大半生年华、历尽艰辛的历史必然,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意所向,众望所归。根据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的薄一波回忆,他于1948年初夏,向中央工委负责人刘少奇、朱德汇报工作时,建议赶快抓经济工作,朱德同志说:快啦!咱们的周恩来快来了。他是个管家的,他会把这个事情办好。最后加重语气说,“他这个人,历来是管家的,是个好管家。”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阿·伊·米高扬于1949年2月初,受斯大林委派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了解中国革命形势,同周恩来接触会谈之后,感慨极深地对中共中央领导人说:“你们成立中央政府不愁没有领导人,周恩来是当总理最合适人选。从哪儿找得到周恩来这样好的总理?你们有这样一位好总理真幸运!”时隔不久,毛泽东在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时指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民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

“思考事物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敏捷有如电火行空”的周恩来,受命担任新中国开国总理之初,从组建政务院开始,就显示了他的总理国务、管理国家的杰出天才,尤其是创建首届政府的卓越功勋,以其前无古人的辉煌一页载入新中国的史册。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新政府”

当历史进入1949年的时候,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已经确定无疑的情况下,周恩来同志就和来华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谈过成立新政府的总体规划与设想。为了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周恩来同志在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前向政协代表作的《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又专门论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方案,他郑重指出:“关于政府组织问题,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是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面分设许多机构,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分工的”“主席下面的组织,首先是政务院,其他还有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政务院底下,设有三十个单位,这个数目看起来很不少。清朝只有六个部,后来又分为八九个部,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也只有八九个部,但每个部下面设有许多机关。有些机关连部长也管不了,直接由最高当局来指挥,造成官场上互相冲突、互相牵制的现象。这种情形,我们新中国是不允许的,所以政务院下设有三十个单位。事实上苏联今天有六十个部,比我们更多,当然我们也不是模仿苏联,一切还是由本身的需要出发”。这一构想虽是初步的,却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中国特色内涵:其一是继承中共一贯实行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瑞金召开的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周恩来起草的《宪法大纲》宣告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周恩来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与1937年9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及1948年8月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等人民民主新政权的经验;其二是批判继承中国历史上的旧政府机关模式;其三是从中国“本身的需要出发”,既学习苏联,又“不是模仿苏联”。

按照这一思路,周恩来正式接任开国的政务院总理之后,就以彻底破除旧中国的封建、军阀、官僚的腐败政府的弊端为前提,坚持一切都从当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的需要出发”,本着精简、统一、高效、廉洁的原则,在原华北人民政府的基础上,组建崭新的管理全国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构。对于当时的“需要”,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重点在于财政经济,其次是文化教育。”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周恩来和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研究,草拟了中央人民政府各机构和政务院所属各委、部、院、署、行负责人人选方案;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召集有55名各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对政府各机构负责人方案进行了广泛的协商,听取了各种修正意见;再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联席会议确定了政府各机构负责人名单;最后,于1949年10月19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正式任命4名副总理、15名政务委员、1名秘书长和政务院所属30个委、部、院、署、行的正职主任、部长、院长、署长、行长等。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在政府机关中体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早在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进入北平前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就提出,社会界代表人物,特别是知名的党外人士,“过去就和我们合作共事,今天胜利了,他们更高兴了,他们急于想见到我们。他们也在考虑今后怎么办,成立新政府以后他们能安排什么工作等。关于党外人士如何安排工作的问题,我们到北平以后,还要召开各种会议征求意见,进行协商。”毛泽东同志当即表示:“我赞成恩来的意见。对作过贡献的民主人士和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应该在政府里安排适当的职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平衡与协调的工作,他特别重视挑选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社会贤达、无党派民主人士等非共产党优秀人才,在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在政务院的四位副总理中(董必武、郭沫若、黄炎培、陈云),共产党员二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各一人;21名政务委员中,共产党员10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11人;各部院、行、署负责人93人中,共产党员51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42人。许多民主人士非常感动,纷纷称赞道:“周总理不愧为‘周’(指考虑问题周到、完备)总理啊!”对此安排,党内高级干部也十分钦佩。陈毅同志曾对薄一波同志说:“周总理平衡这个班子的功绩是,既照顾到解放区的各个方面,也照顾到延安;既照顾到各党各派,还照顾到被安排人的资历、职业和他的能力。”

从10月1日正式任命算起,周恩来总理以21天的高速,就把政务院的人事全部安排就绪了。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总理于10月21日主持召集了第一次政务(扩大)会议,正式宣告政务院成立,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及下属机构的负责人全部正式就职,并于11月1 日正式开始办公。(未完待续)

据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