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坦”号部件被运回码头并从“地平线北极”号上吊到地面。据红星新闻微信公众号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美国海岸警卫队28日发表声明说,近日失事的“泰坦”号深海潜水器部分残片和疑似人体遗骸已被打捞出海,并于当天送至加拿大纽芬兰省圣约翰市港口,后续将运至美国,由美国海岸警卫队组建的海事调查委员会分析检测。
据负责此次搜救工作的公司拍摄的照片也显示,在确认发生“灾难性内爆”一周后,“泰坦”号潜水器的巨大部件被打捞出水面,并已运抵加拿大码头。
◆出水现场
两块深潜器残片被打捞出水
加拿大媒体发布的视频显示,28日早晨,一台起重机从挂加拿大国旗的船只“北极地平线”号甲板上拉起由白色防水布覆盖、疑似船头的深潜器残片。一同被卸下船的还有一块深潜器船体残片以及悬着电线的机械部件。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潜水器碎片是什么部位。据潜水器所属公司“海洋之门”介绍,“泰坦”号由碳纤维和钛制成,重达23000磅,只能容纳5名成年人。
负责搜救工作的Pelagic研究服务公司称,将“泰坦”遗骸带到水面的远程操作的公司目前已“成功完成”海上工作,周三上午“正在从‘地平线北极’号上遣散”。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机组人员“已经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天,经历了这次行动带来的身心挑战,他们渴望完成任务”。
Pelagic研究服务公司表示,在“我们的团队休整”后,将在其位于纽约东奥罗拉的运营基地举行新闻发布会。
圣约翰市港口在失事地点以北约650公里处。残骸由“北极地平线”号运载抵港后,将由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快艇送至美国。美方医学专家“将对在失事(深潜器)残骸中打捞出的疑似人体遗骸做正式检验”。美国海岸警卫队计划举办公开听证会分享证据信息,但日期尚未确定。
◆各方说法
海岸警卫队顾问:分析残骸有望找到关键线索
当天晚些时候,美国海岸警卫队表示,他们收到了“泰坦”潜水器残骸和相关证据,其中可能包含有“人类遗骸”。相关证据将交由海事调查委员会进行进一步分析测试。
美国海岸警卫队上尉杰森·纽鲍尔表示,这些证据将为调查人员提供重要线索,以了解悲剧发生的原因,“目前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以了解导致‘泰坦’号发生灾难性内爆的原因,并帮助确保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海岸警卫队顾问卡尔·哈茨菲尔德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主管一家设计和操作水下无人航行器的实验室。他告诉美联社记者,分析残骸有望找到关键线索,其中可能包括深潜器设备留下的电子数据,暂不清楚是否能找回这些数据。
加拿大交通安全委员会和美国海岸警卫队近日相继宣布调查此次事故。以海事调查委员会名义进行调查是美国海岸警卫队进行的最高级别调查。如有必要,委员会可向检方提出民事或刑事惩戒建议。
加拿大交通安全委员会28日说,已初步完成对“泰坦”号潜水支援船“极地王子”号船员的问询,并获取该船的航行数据记录仪,将其送往实验室做分析。另外,所有从失事地点打捞出的材料都将由加方调查人员“查验、记录并分类登记”,之后移交给美方。
◆事故回顾
内爆导致5名乘客全部死亡
“泰坦”号深潜器由美国海洋之门勘探公司运营,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斯托克顿·拉什事发时是深潜器操作员,已身亡。按路透社说法,事故发生后,缺乏监管的私人深海潜水行业,以及海洋之门放弃对“泰坦”号独特设计做第三方专业评估和认证的做法都受到质疑。
搭载5名乘客的“泰坦”号深潜器原定1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东约1450公里的北大西洋海域下潜3800多米,以考察“泰坦尼克”号邮轮残骸,下潜开始约1小时45分钟后失联。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飞机和舰船随后展开大规模搜救行动。
美国海岸警卫队22日说,“泰坦”号在沉船地点附近发生“灾难性内爆”并导致5名乘客全部死亡。当时一部无人深潜器在距“泰坦尼克”号船头残骸约500米处的海底发现5块“泰坦”号主要残骸,包括尾椎和耐压壳体。
搜救部门22日称,潜水器里的5人包括58岁的英国富豪、知名冒险家哈米什·哈丁、巴基斯坦商人沙赫扎达·达伍德和他19岁的儿子、法国潜水器驾驶员保罗-亨利·纳戈莱特,以及“海洋之门”勘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斯托克顿·拉什。
美国海岸警卫队还表示,加拿大的遥控水下搜索车(ROV)在北大西洋偏远角落的海面下4公里处,发现许多残骸碎片,包括舷窗、尾锥和着陆架等。
美国海岸警卫队还表示,这个位置距离“泰坦尼克”号船头约500米。
◆法律责任
虽签免责协议,家人仍可起诉
法律专家表示,尽管乘客在出发前签署了免责协议,但这样的协议可能无法保护潜水器运营商免受受害者家属的诉讼。
据路透社22日报道,5名乘客每人支付了高达25万美元的旅费,他们签署了免责协议书。一位在2022年7月参加涉事潜水器运营公司美国海洋之门勘探公司旅行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记者透露,他签署的免责协议书仅在第一页就提到了三次死亡的可能性。
路透社称无法独立确认海洋之门勘探公司的免责条款。该公司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路透社分析称,免责协议并不总是铁律,如果存在未被完全披露的重大过失或危害的证据,法官同样会拒绝豁免。人身伤害律师兼海事法专家马修·D接受采访时称,“如果这艘潜水器的设计或建造方面有一些信息没有告知乘客,或者有信息表明它不适合这次潜水活动,但公司还是明知故犯地运营,那绝对违背了免责的有效性。”
另一名人身伤害律师约瑟夫·罗表示,尽管有免责条款,但也有遇难者家属得到索赔的例子。在外界得知遇难原因之前,无法确认豁免是否适用。
(信息来源:新华社,红星新闻、中国新闻社、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