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昨天结束

这些瞬间,令人动容 这些趋势,值得关注

2023-06-11

6月9日,在长沙市第一中学考点,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庆祝。新华社发

6月10日,在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考点,一名考生(左)从家人手中接过鲜花。当日,北京、山东、海南、浙江等地高考结束。至此,2023年全国高考落幕。新华社发

商报记者 虞洪波 综合报道

6月10日,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结束。今年的高考全国共有1291万考生参加。

走出考场那一刻,你就是自己的英雄。感谢你的努力,愿你此战大获全胜;也感谢一路护送考生的那些人和那些难忘的瞬间。

高考考生中,有一群特殊的追梦人,他们同样自强不息、逐梦不止。

回顾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分析今年的高考现象,或许能折射语文教育的新趋势和一些人生的哲理,值得明后年的考生关注。

◆折射一个趋势

考查重点:强调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形象和科学思维能力。

比如,全国甲卷作文材料文字精到、发人深思,需要考生从话题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

“试题材料非常简洁,要求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这其中需要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批判意识,是高中生的必备品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说。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事实材料在心中涌现、筛选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

“这些题目的主题,都是学生曾经思考过或应该思考的,需要考生唤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表达。”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提示,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

折射趋势:引导深入思考,提倡真实表达

多位专家认为,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可以发现作文题更加立足学生生活,注重语文实践,也折射出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势。

——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人文教育。

郑桂华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题干简洁、要求清晰、张弛有度,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从2020年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到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再到今年新课标Ⅱ卷“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在专家看来,近年来,语文作文题与青少年生活和心理更为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表达所思所想。

——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今年新课标Ⅱ卷作文是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即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材料,衍生出相关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指出,读写结合类试题是首次在高考全国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和其他模块材料进行弱关联,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困难。透过这一题型,可以看出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阅读、写作、思考相结合,这也为接下来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灵活运用知识、培育核心素养。

在专家看来,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近年来,语文作文试题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更加注重展现考生的综合素养,鼓励个性化表达。

◆呵护每个考生

送考之后又躲了起来

她13年送考,13年告别,也叮嘱了13年……

7日,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带着孩子们出征考场。

不到五点,天还没亮,住在学生宿舍的张桂梅就醒了,“一直担心姑娘们的高考,这几天睡不踏实。”简单收拾后,她到教学楼进行检查,“学校最近有蛇出没,我担心吓到姑娘们。”

7点10分左右,张桂梅和孩子们坐上了大巴。为了缓解紧张氛围,张桂梅提议大家一起唱歌。于是,一曲《万疆》飘扬在通往考点的路上,响亮、清脆且充满力量。

8日晚,当地的高考结束后,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们离开学校。

张桂梅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学校食堂,而就在张桂梅转身的一瞬间,一群本已离开的高三毕业生又出现在她面前。

多年来,因为不忍道别,高考结束后,张桂梅总是独自“躲”起来,等到高三的孩子们离校后才走出来。

这些本已离开学校的女孩子们偷偷折返,就是为了当面对张桂梅说一声“谢谢”。

张桂梅对久久不肯离去的孩子们说“等你们大学毕业,张老师听你们的好消息”,然后又催促着:“赶紧走,赶紧回家,家里人在等你们。”

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张桂梅却偷偷抹了抹眼角的泪水。

“兄弟,让我背你上大学!”

“希望大学我还能和他同考一个学校,也愿意继续做他的‘双脚’。”朱金祥背着钟华强上学已经十年,今年,两人又一起进入高考考场。

钟华强出生在江西赣州一个贫困家庭,出生就是先天性脑瘫儿,后来又并发为强制性脊椎弯曲,身体无法直立行走,然而,他遇到了同班同学朱金祥。

朱金祥和钟华强住在同一个村子,小学三年级起,朱金祥便和其他同学轮流背着钟华强上学。初中时,朱金祥和钟华强再一次成了同班同学,而且还是同桌。

每天早上上课前,朱金祥都会来到钟华强的住处,背着钟华强去教室上课,陪他聊天、做作业,帮他接水,整理物品,背他去室外活动、上厕所……

晚自习结束后,朱金祥背着钟华强返回寝室。由于上下楼梯不便,两人常常离开时间较晚。

在朱金祥的帮助下,钟华强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与朱金祥被同一所重点高中录取。

今年,朱金祥和钟华强一起进入高考考场,他们希望考上同一所大学,将同窗之路走得更远。

不落下任何一个追梦人

福建莆田的黄镇宇从小双目全盲,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他喜欢倾听和表达,朗读是他打开世界的一扇窗。

为了实现梦想,黄镇宇开始备战专业考试和高考。经过一番努力,2022年12月,他参加了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播音与主持类专业统一考试,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

此次参加高考,工作人员为黄镇宇安排了单人考场、盲文试卷,由懂盲文的老师负责监考,并按规定延长考试时间,还允许一位家长带其前往考场安检处。

今年广东唯一一位全盲高考生也受到广泛关注。考试期间,这位全盲考生听到开考指令后,双手开始触摸凹凸不平的盲文试卷。

全盲考生的考试时间可以比使用普通考卷的考生延长50%,这位考生最后走出考场,却收获了全网点赞。

江西萍乡安源中学考点,渐冻症男孩廖文杰在多方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勇敢地站在了人生的“考场”。考场工作人员不仅为其开辟了“绿色通道”,还将考场调整在了一楼,并为其设置了“特制”座椅。

据了解,今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为11个省的12名盲人考生专门命制了统考盲文卷,全国还为1万余名残障考生提供合理便利和力所能及的帮助。

爱心接力的故事还有无数

高考前夕,内蒙古赤峰市一位考生不慎丢失了人工耳蜗。人工耳蜗就是男孩的“耳朵”,眼看高考在即,全家急得睡不着觉。寻物启事在当地媒体发布后,全城数十万人在朋友圈发起接力。5日早晨,耳蜗终于找到了!两天之后,戴上失而复得的耳蜗外机,孩子如愿走进考场。

山东泰安一高考生中午睡过了头,在路旁焦急打车的时候,遇到了一名外卖小哥。外卖小哥询问考生是否要参加高考,得到肯定回答后,外卖小哥让考生坐上自己的电动车,以最快速度将考生送到考场。

7日早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一高考考生在排队进入考场时,身份证掉入路边下水井内,焦急万分。紧急情况下,民辅警通力协作,将一名民警倒吊至井底,成功取出了身份证。

◆细究一个现象

报名连续5年超千万并不意味着拉低录取率

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消息,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过去十余年里,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历经波动:2008年达到1050万人的高峰,之后逐年回落,至2013年降到912万人,五年间累计减少约140万人;又从2014年止跌,并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万人以内,直到2019年重回1000万人以上的高位,随后继续保持增加的趋势。

“考生增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担心竞争加剧。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多个省份高考报名人数均有增长,其中,四川、湖南报名人数与全国同步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四川报名考生总计80万人,上一年则是77万人;湖南高考报名人数共有68.4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

谈及这一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感慨道,“高考报名人群的‘成分’变了”。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公布的高考报名人数,除了有全国夏季统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包括参加省级春季高考、对口招生考试、高职单招的中职学生,有的省份甚至将已经考上大学的专升本考生也纳入统计范围。

“高考大省”河南报名人数常年居全国首位,但具体来看,2021年,河南省考生数量进一步增加至125万人,但如果剔除对口招生省统考6.98万人、专升本省统考18.74万人、高职单招已录取20.4万人,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人数反而比上一年的85.7万人减少了6.63万人。也就是说,当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量主要来自职校,而非普高。河南省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省普高招生人数达78.44万人,可见这批普高毕业生构成本届统一高考最主要的生源。

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加,会拉低录取率吗?

从过往数据看,2019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全国高校录取率保持接近90%的水平。在2022年报考人数增加100万以上的情况下,全国高考录取率降到了85.04%,相比于1998年的33.86%,20多年间翻了2.5倍。

“现在考大学相比过去确实更容易了。”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坦言,虽然2023年的报考人数继续大幅增加,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录取难度变大,理论上来讲,录取率取决于当年报名人数和招生计划。

◆厘清一个关键

人生道路千万条,各行各业都能成才

高考不可避免地承载了复杂的情绪和热议。这就需要厘清一个关键:放在漫长的人生轨迹和宏阔的社会视野中审视,高考考的是什么?

高考,首先考的是知识量。

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正如网友调侃所言,“高考真是我人生知识储备的巅峰”。

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愈发硕果累累,特别是高校科技研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载人航天、量子通信、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2022年,中国已经跃居全球创新指数第11位。

高考,考的也是方法论。

参加过高考的学子,大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答题如神的方法论:分析与综合统一、演绎与归纳统一、抽象与具体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如此等等。这又何尝不是在锤炼人生的方法论呢?那些技巧、毅力、取舍,往往凝结成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底层逻辑,成为我们日后为人处世的思维惯性和行动直觉。

高考,考的更是人生观。

高考犹如一条横亘在人生进路中的“小河”。一般而言,能够勇于面对、努力泅渡的,其人生观总体上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奋斗的而不是躺平的,是远见的而不是短视的,是开阔的而不是狭隘的。

这也绝不是说,人生就会被一条“小河”挡住去路。一张张考卷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凭证,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

今天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走上考场,考完之后我们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选择走什么路、做什么事,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命题。

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路就在脚下。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人生道路千万条,各行各业都能成才。只要矢志追求、努力拼搏,照样可以实现人生抱负和目标。

(信息来源:新华社、环球人物杂志,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