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徐敏月
陶艺手作系列活动已成为商报小记者实践营精品活动之一,随着季节变化,陆续推出了体验感十足的主题活动。继春日谷雨主题桃花杯陶艺手作后,近日又开展了初夏小满主题的陶器“建水”手作课程。
小记者们通过本次活动,不仅学习体验了拉坯和捏塑等技能,还认识并制作了茶器中的建水。在此过程中,有小记者大呼“一看就会,一做就废”。但每位小记者都不断尝试,最终做出了独一无二的作品。
小满制陶记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在南方地区,“满”是指雨水之盈满。就在小满这一天,我作为商报小记者学习了制陶,还做了用于盛水的陶器——建水。
老师告诉我们,“建水”是一种盛装洗茶水、茶渣的茶器,它也有其他用途,比如用作花瓶、鱼缸、笔筒等。
随后,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块瓷泥并开始教我们制陶。柔软的瓷泥随着转盘高速运转变得歪歪扭扭,我试了几次都做不好,很想放弃,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新揉泥,拉高,两边拇指从中心点向下用力,做成了一个漂亮的瓷坯。期待它经过烧制成为瓷器的样子!
瓷泥从最初的柔软,经过火焰的历练,变成坚硬的瓷。制陶的过程也同样是历练的过程,正因为坚持不放弃,才有了最后的成果。
商报小记者(听涛小学)陈心宜
手工制陶初体验
只见老师双手环抱着旋转的瓷泥,其他四指不动,大拇指位于泥中部,摆出一个爱心状,慢慢往下抠。随着一圈圈旋转,瓷泥变成了一只棕色的“小杯子”。这时,老师的手离开瓷泥,快速沾了一点水又立马缩回,将泥再次打湿,便于塑形。“第一步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第二步,大家看仔细。”说着,老师十指同时用力,缓慢地捏着“杯壁”,把“杯子”整体的高度提高。最后,老师将转盘降速,一只“建水”就做成了。
看完示范,我心想:“这么简单,我肯定行。”我飞快坐下,还没坐稳,便将转盘踏板踩到底,转盘飞速旋转起来。两只手学着老师的样子,捧住瓷泥,大拇指试着往下抠。只见瓷泥被挤压变形,顷刻间崩裂开来,险些飞出转盘。我愣了几秒,总算反应过来,“啪”地一脚踩停踏板。我长吁了口气,可再看看转盘上的瓷泥,已然面目全非,不得不从头开始。“没想到呀,才刚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我沮丧又无奈地摇摇头。可更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失败重复了10次。
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还是成功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建水”。制陶看起来简单,但没点手头功夫的人,还真是难以驾驭。
商报小记者(大关小学之江校区)梁皓喆
体验陶文化
妈妈告诉我,陶器是古人的生活用品,跟我们今天家里用的碗碟盘一样普遍。现在生活中,陶器越来越少,但制作陶器的技艺依然传承着,已经成为一门学问和艺术。
近日,妈妈带我参加了商报小记者实践营组织的陶器制作活动。一到现场,我就在柜子上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有不同形状的杯子,也有各种动物玩偶,或精美生动,或妙趣横生。
在陶艺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制作。首先是揉泥塑形,这一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好几次我都塑成了一个很圆的碗状,但是一不小心手中的碗壁就歪了。幸亏适时收手,才不至于功亏一篑。这与其说是制陶,不如说是玩泥巴。不过,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程子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