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王珏 商报记者 叶歆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诗会给人美如画的想象,而一幅好画又能让观者欣赏到诗样的意境。在退役老兵薛会平的书画里,不仅有对诗画艺术的崇高敬意,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青春无悔投笔从戎追梦军营
薛会平1972年高中毕业应征入伍,所在部队是在沙家浜三十六个伤病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雄部队。薛会平就是在这个大熔炉里锤炼出来的“钢铁文人”。
那个年代高中毕业就算“秀才”了,所以在新兵连,薛会平就被挑选到机关负责宣传报道,出黑板报等文字工作,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让他有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舞台。因为有文才,又写得一手好字,他的硬笔书法和粉笔板书受到领导战友们的夸赞,多篇文章被人民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收集出版,多次被报社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多篇文章被评为好新闻。年年受到部队嘉奖,连续四年获立三等功。
那时稿子是靠手写,从采访、初稿、修改到最后定稿需要反复多次,均是薛会平挑着油灯一笔一画书写下来,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从无怨言。后来为了丰富战士们的业余生活,他还自办小报。在那个没有打印机的年代,报纸上的内容需要在钢板上刻蜡纸,从美术字、插图、排版滚筒油印等都是他一手操作。
小报刊发了十余年,薛会平也在其中不断精进自己的业务能力,练就了一手好字、好画、好篆刻,让人赏心悦目。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是薛会平的座右铭。转业后他退役不退志,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先后担任国企、上市公司党务负责人,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党组织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年抗疫期间,面对大众对疫情恐慌焦虑的心理,他以画笔为武器对抗疫情,为大家带去满满正能量。他说:“抗疫英雄们在一线奋战,我以前也是一名战士,如今不能与他们在前线战斗,只能以笔为‘枪’,共战疫情。”薛会平便在家中发挥特长,创作了一组抗疫画作和篆刻作品,作品内的医护人员以针筒作为武器,形象生动,独具风格,在《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发表,让人赞叹。他还写抗疫文章,六次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评为“最佳评论人”。
薛会平是一位感性的人,每每遇到家国大事,他都会有感而发,创作出了多幅艺术作品。2021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他强忍心中悲痛,连夜用手中的笔勾勒出袁隆平院士的6幅工作画面,以寄托对袁老的无限哀思与深切怀念;“强强”和“国国”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公益认养的大熊猫,在两只大熊猫一周岁生日时,他精心准备一组熊猫图,表达对“强强”“国国”生日深深的祝福;北京冬奥会开幕时,他把对盛会的祝福寄情于画中,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弘扬了拼搏的体育精神。
创作几十载,归来依旧“赤子心”
如今,他虽已退休,但对书画的热情依旧未减退。热心肠的他将战友与同学们分别建成数十个微信群,时常在微信群里发自己刚创作完成的书画作品,请大家点评与欣赏。他还将精心创作的作品赠送给大家,以此纪念深深的战友情、同学谊。
薛会平虽没有参加过正规的书画学习班,但他善于琢磨,几十年如一日的日积月累让他有了自己独特的绘画技能。“书画是我这一生的‘挚友’,我愿带着‘赤子之心’般的初心梦想,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