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香牌 当一回雅士

商报小记者体验传统香文化

2023-04-28

商报记者 夏莹 文/摄

“撸起袖子加油干!”上周六,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四楼的手工教室里,传出蒋锐沉稳而缓慢的声音。

蒋锐是上城区非遗项目“古法制香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正指导着小记者们制作香牌。孩子们一个个卷起了袖子,认真地和着面前的香粉。一旁的家长们看了也感兴趣,愉快地加入制作队伍。

虽然教室里有三十多人,但整个空间只有制香器具轻微的碰撞声和蒋锐时不时的讲话声,轻轻的,缓缓的。他告诉小记者,制香要沉下心来,全神贯注,把香粉揉均匀揉透,才能制作出一块好的香牌。带回家后这些香牌还需要放置一两天晾干。

悠悠香韵 文化传承

“宋韵四雅”是宋朝时期的四大极具雅兴的传统文化,包括点茶、挂画、插花和焚香。合香是香文化中的最高境界之一,古人爱香至深,香牌、香囊是男女老少腰间常佩戴的饰物。今天,我便跟随商报小记者实践营,一起“香”约海塘,感受香文化的魅力。

经过讲解员对香文化各方面的知识灌输,我很快就耐不住性子,恨不得马上进入制作香牌的环节。

来到制作香牌的教室,我迫不及待,快速扫视一番眼前桌子上摆得整整齐齐的制香器具,便坐得端端正正,在课堂上我大抵是知道了几点:一、面前摆放的盘子中,绿粉和棕粉一个负责香气,一个负责成形。二、这个压制香牌的模具需将油用刷子涂抹均匀后,再压制香泥。除此之外,老师还讲了一个小典故:曾经,黄帝身染重病,大夫开的药也喝不下去。于是,黄帝的妃子想到一个办法,将药材制作成香,香味吸入鼻腔,黄帝的病很快好了。听完,我不禁对这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香”产生了无比的向往、喜爱,更是敬佩发明香的老祖宗。

开始动手制作了。首先,我用勺子把两种颜色的粉末混合在一起;慢慢倒入适量的清水,像揉面团似的将被水浸湿的香粉揉成香泥,呵呵,我看着如同小面团一般的香泥,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食欲,总觉得自己下一秒就要啃上去。接着,用小刀把一大坨的香泥切下一小块,放入香牌模具中适当用力挤压,用刻刀把四周多余的泥刮走;成型后磕出模具,置于避光通风处晾干,香牌就制作完成啦!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成品,充满了成就感:既得到了制作香牌的独门秘籍,又学到了关于香文化的来历的兴盛。中华遗产,代代相传。

商报小记者(大关小学之江校区)梁皓喆

赠人香牌 手有余香

我们学会了制香。先用勺子把盘子里的香搅拌均匀,用手摸摸看,有没有小颗粒,如果有颗粒的话,做出来的香就很容易产生裂缝。加水搅拌的过程中,水要分两次加,就像和面一样,把它揉散。然后把香泥塞入磨具中,用手把它按平整,将多余的香切除。一块香就完成了。

回到家后,我和妹妹艾菲把做完的香牌分享给了爷爷奶奶和邻居保安叔叔,他们竖起大拇指夸我们棒,我心里也很高兴。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余艾雨

“香”约海塘馆,绵延“香”文化

周六,我去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这回我可不是来参观博物馆的,而是来做香牌的。

在制作之前,我们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看了香文化的展览。知道了香的来历和香具的种类后,才开始制作香牌。

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将两种颜色的香粉混合到一起,直到看不出来红色和绿色,再倒少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把剩下的水倒完,把它揉搓成团,放到模具里,把多出来的部分切掉,一个香牌就做好了。

虽然做香牌的步骤不多,但是在揉搓的时候我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老师把揉香泥的过程称为炼泥,在这个过程中要自己慢慢去感受香泥有没有混合到位,急不得。做香牌的精髓就在于此,泥有没有炼好,直接关乎到最后香牌的质量。

哈!我又知道了一个非遗项目,希望它能继续传承下去。

商报小记者(大成实验学校)应沛鑫

“香”约海塘

今天,我们相约海塘遗址博物馆,了解了香的知识,还亲自动手制作了香牌。

香文化起源于先秦时代,据说是孔子在一次返回鲁国的途中偶遇幽谷香兰,赞叹其当为王者香,并抚琴而成漪兰之曲。孔子以兰寄情,将香与儒家人格结合,为中华香道文化赋予了道德内涵,自此以后,香成为道德文化的标准。

香文化初成于秦汉两朝,由于王室贵胄推崇香道,以及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香料品种增多的原因,导致研究香料之风盛行,为香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基础。

了解了香文化,我们就开始制作香牌了。制作香牌的过程非常简单,首先,我们将两种香料混合均匀,接着加入适量的水,将它们和成香泥。拿出模具,用刷子模具上刷上油。取出适量的香泥,放在模具上,按压几秒后,把香泥拿出来,最后,还要把制作好的香泥放置阴凉处晾干,途中还要隔一段时间翻一次面,防止它变形。我们都做得不亦乐乎。

这次的活动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于香的知识,还让我亲手制作了香。真是太有趣了。

商报小记者(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东城小学)董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