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集体“敲钟” 投资者要注意什么

2023-04-10

商报讯(记者 苗露)4月10日,全面注册制迎来历史性“敲钟时刻”,包括中信金属、海森药业等在内的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集体上市。上市后,这10家企业将在简称前加标识“N”,上市次日至第5个交易日,将在简称前加“C”标识。

伴随着这一重要时点的到来,投资者在关注这些新股上市首日的股价表现外,也必须留心A股主板交易制度的重要改变。

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集体上市

在前期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实践基础上,此次全面注册制改革可谓推进“神速”。

4月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关于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安排的答记者问》,沪深交易所主板注册制首批10家企业已完成发行,具备上市条件。交易所称,目前,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上市时机已经成熟,将于4月10日举行首批企业上市仪式。

记者了解到,这十只新股分别是:中信金属、中重科技、常青科技、江盐集团、柏诚股份、中电港、海森药业、陕西能源、登康口腔、南矿集团。4月10日,该10家企业将在简称前加标识“N”,上市次日至第5个交易日,将在简称前加“C”标识。

从行业分布来看,在这10只新股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家,数量最多;其次是批发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各有2家。此外,建筑安装、医药制造、电力行业各1家。

从发行价来看,10只新股发行价主要集中在10元/股至20元/股之间,发行价最高的为海森药业,为44.48元/股;最低的为中信金属,为6.58元/股。

从发行市盈率来看,除中信金属以外,9只新股发行市盈率突破了核准制下23倍限制,且多数集中在25倍至40倍之间。其中,陕西能源发行市盈率最高,达到90.63倍。

从发行结果来看,首批10家企业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均逾千万户,由于网上发行初步有效申购倍数超过100倍,均启动回拨机制。在回拨机制启动后,中签率在0.023%至0.186%之间。

从募集资金规模看,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募资总额为212.11亿元,实际募资总额超过预计募资总额。其中,陕西能源募集资金72亿元,对比此前公司预计的60亿元,超募12亿元。而南矿集团和中信金属实际募资额则低于预期。

交易规则有改变 新股上市怎么走

事实上,自3月29日上交所主板新股海通发展上市首日下跌11.81%,打破主板市场十年新股上市首日不破发纪录以来,投资者对主板注册制新股破发的担忧有所增加。

而随着主板注册制首批新股4月10日上市,沪深交易所新修订的《交易规则》《主板股票监控细则》等也将正式施行。券商从业人员表示,在交易机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理性参与交易。相比核准制时代,注册制下的主板新股定价突破了23倍市盈率限制,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不超过3%,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额不得超过最低价的20%。

全面注册制下,主板新股“打新”规则与科创板、创业板类似。全面注册制下,主板新股上市前五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第六个交易日起涨跌幅限制为10%。

另外,主板新股申购单位统一为500股,对应市值为5000元。据了解,交易软件会自动匹配可申购市值,投资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参与“打新”投资者需满足T-2日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持仓市值在1万元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打新申购并且“中签”后,要在账户里留存足够的钱以方便缴款。如果“中签”但没有缴款,就会视为放弃认购。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包括新股、新债)但未足额缴纳认购资金情形的,将被列入限制申购名单,自其最近一次放弃认购次日起的180日(含次日)内不得参与网上新股、新债申购。

对于主板注册制首批10只新股上市后的表现,有分析人士表示,全面注册制下新股上市首日就能够融资融券,能够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投资者再也不能简单认为中了新股之后,上市初期会只涨不跌。另外,在市场风险偏好较高的情况下,新股上市首日可能获得更高的涨幅溢价,但涨幅难以超出预期,具体表现还是需要结合新股发行定价及上市时的市场情绪来看,部分低价股的表现可能更加亮眼。

上海证券研报显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全面注册制下,主板上市的企业会更偏向于“大盘蓝筹”风格,主要是一些成熟期大型企业。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121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由2021年的4.20%迅速提升至28.34%,其中,科创板破发率由2021年的6.17%增至2022年的39.52%,创业板破发率由3.02%增至20.00%。从注册制试点的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的破发数据来看,新股破发或许会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