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投稿】

指尖上的《千里江山》图 商报小记者体验软陶制作

2023-03-15

商报讯 (记者 严斐 文/摄)上周六上午,商报小记者走进四季青小学的陶艺教室,在学校陶艺社团老师夏琳的指导下,欣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的同时,并用软陶捏出了这幅名画。

快乐的软陶课

浅黄色的陶泥被轻轻地搓成小圆饼,悠远的山水背景就出来了。我把陶泥搓成三角形的山峰形状,小心翼翼地贴上去,但看上去并没有山的感觉,反而有点像贴着一块膏药,没有一点美感。看出我的失落,老师轻轻地告诉我:“山景可以通过蓝、黄、绿三种颜色叠成山的形状,不同高度组合出层次感。”

有了老师的鼓励,我又继续尝试,把三色陶泥像擀面一样分别搓成条,然后粘在一起,切出一小段一小段的,用手把它们捏成山峰的形状,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然后把一个又一个的山峰按照高低、远近不同位置粘贴到底色上去。

商报小记者 (长寿桥小学) 王可心

小小陶泥大大乐趣

陶艺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能将平平无奇的软泥变成活灵活现的艺术造型,把我们的想象与智慧物化成型。今天我们的活动就是“陶艺”体验,在赶往活动地点的路上我已经很期待了。

现场,我们要做的是把一幅画像变魔术一样用陶泥呈现出一幅画,而这幅画可就厉害啦,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画之一,请你根据颜色和景物猜一下哦。

首先要把不同颜色的软泥揉软,按蓝、绿、黄的顺序粘好,接着用手把它们做成山的形状,再按照位置摆好,放进烤箱烤20分钟硬化定型,然后再用细细的黑色勾线笔勾勒出树的轮廓和山的体态,让山显得更加立体。

所以,你猜出这幅画是什么了么?

商报小记者 (大禹路小学甲来路校区)王诗菡

软陶初体验

走进四季青小学的软陶教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柜架上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各式各样的人物模型,我不禁感叹这些真的都是软陶做出来的吗?今天的任务是做软陶冰箱贴,我可以吗?真的能做出来吗?不会失败吗?心里有点小忐忑。

老师笑着告诉我们今天做的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样工具——擀泥棒。她拿出蓝、绿、黄三色陶泥给我们,让我们依次排列,并将它们擀平。让我没想到的是,明明叫软陶,为什么擀起来这么硬?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手都磨红了才把三块软陶擀平整。因为背景是山峰,所以还要用刻刀把边缘多余的料修掉,这个过程要很小心,不然就割坏了。

有了初次的经验,老师让我们自由发挥,我又做了一幅蜡梅,黑色做枝干,红色做花瓣,黄色是花蕊,开始不听话的软陶在我手里也慢慢乖起来,老师都夸我做得不错。

商报小记者 (丁蕙实验小学临风书院)谢然

软陶“大变身”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今天的内容——《千里江山图》……”听着老师的讲解,我们开始了今天的DIY冰箱贴陶艺制作活动。我掰下一块原本还是硬邦邦的软陶,揉软后,把黄、绿、蓝三色的软陶搓成长条,将它们像彩虹般排起来,真好看!接着,我又把软陶切成大小不一的小粗条,对折后压平,照着画中的样子,小心地推开颜色不同的软陶,慢慢地,画中渐变色的山呈现出来了,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栩栩如生。

这次陶艺活动让我欣赏到了艺术的美,体会到了陶艺创作的快乐,这个冰箱贴便是这次活动的美好回忆。

商报小记者(学军小学之江校区)郑奕悦

有趣的陶艺活动

我好奇地摸了摸彩陶,硬硬的,冰冰凉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是软陶,取一小块,用工具揉压,用手揉搓使它变软。原来如此!在志愿者姐姐的指导下,我们在三个颜色的细条上各取了一小段彩陶捏成一个三角形,一座黄绿蓝渐变的小山就出现了,真神奇!三座小山为一排,总共可以做三排,哇塞,远看有点千里江山图的感觉了。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而且让我对陶泥有了新的认识!

商报小记者 (半山实验小学) 潘彧晗

快乐陶泥手作

走进陶泥教室,发现陈列柜上摆放着许多四季青小学的学生用陶泥做的作品:有精致的莲花馆,骄傲的小头爸爸和嘟着嘴头顶荷叶的小娃娃……我觉得他们非常厉害!

上课的夏老师告诉我们,今天要制作一个冰箱贴。取出三种不同颜色的陶泥捏软后,搓成长短均匀的泥条,用泥棒稍稍压扁,原材料就齐全了。蓝色做山的外轮廓,紧挨着放一条绿色,内里用黄色填满,一座山就贴好了。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出大小不一的五座山,两色连接处用手指抹一下,这样看上去有些渐变,显得更自然。

这次活动让我觉得陶泥作品想做好并不简单,但只要耐心去做,就可以做出我们心目中的作品!

商报小记者 (周浦小学)徐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