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小记者走进簪花文化 感受宋韵风雅

2022-12-21

商报记者 张倩雯 通讯员 张莉娜 摄影 周姞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是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宋代人戴花,喜欢牡丹和芍药。皇帝赐给臣僚们的簪花也分品级和品位:绢帛花、罗帛花、滴粉缕金花……到了宋度宗时,宫中流行琉璃花:“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趁着周末,商报小记者走进宋代流行的簪花文化,在“Do都城”传统文化体验指导——王欣欣的带领下,学习宋人礼仪,制作精美簪花,在体验中感受宋韵风雅。

本活动由每日商报小记者实践营联合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体验部“少儿茶艺与礼仪”社团共同开展,旨在引领全市小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理解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涵。

小记者投稿

簪花美

王老师告诉我们,古代女子都会戴花冠,也叫簪花,是一种头饰。女子的花冠分很多种,王老师今天戴的是山口冠,还有三层的重楼子花冠……而且,不但女子佩戴,男子也会佩戴有花朵的幞头,他们头上插的花越多,就代表地位越高。

我们此次动手制作的是最简单普通的花冠,老师先发给我们许多材料,因为冬天太冷,鲜花不易保存,这次我们使用的是布花。听完老师教的制作过程,我觉得好简单,于是信心满满地制作起来。

我先从材料里找到一片“山”形状的薄薄橡皮板,它是用来连接金属发箍和布花的。然后,对布花进行创意设计,摆放时把多余的花茎剪掉。最后,用热熔胶按照摆放的位置,把布花粘在橡皮板上。这一步千万要小心,不然就会和我一样——被热熔胶烫到手,起了一个大泡。花粘好后,还可以增加一些珍珠类的小装饰。这次做的簪花发箍真是太好看了,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活动了。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沈忻瑶

宋韵簪花记

大家都身着汉服,我仿佛置身古代一般。与我同坐一桌的是一位五年级的姐姐,她友善而热情,当她看到了我做错的宋代礼仪动作时,就很耐心地教了我一遍,我立马学会了动作要领。

在我看来,簪花的设计可是很重要的,大小搭配和颜色协调都很要紧。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边讨论,一边制作。为了确定花的位置,我们还特意思考了一会,最后决定把大花放在中间,小花围在边上,有重点也有点缀。果然,我们的作品都很漂亮。

当我们带上各自的作品一起合影时,我真是太开心了。因为我不仅了解了宋朝的簪花工艺,设计制作了自己的作品,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交了朋友,体验到了思考的快乐。

商报小记者(饮马井巷小学)马可

簪花行

王老师先教了我们宋朝的坐姿礼和作揖礼,接着,带我们走进簪花历史并欣赏了各种样式的精美簪花。

最令人激动的是手工簪花制作环节,老师们十分细心地手把手教我们:首先,确定每朵花的摆放位置;其次,完成底座并剪掉多余的花柄;接着,小心翼翼地粘上每一朵漂亮的花;然后,贴上装饰珍珠;最后,完成后佩戴。

整个制作过程中,我的手有点抖,动作很轻很慢,就怕弄坏了簪花。我还第一次用了热溶胶,它和我“有仇”吧。一会儿手被它烫着,一会儿它“变身”蜘蛛网,黏住了我的簪花。但好在都被我顺利解决了,大家最后的成品簪花都好漂亮。大合影时我们都笑得好甜,和头顶上佩戴的簪花一样美。

太多的第一次汇聚成这次让我意犹未尽的簪花行,我更期待下周的精彩活动了。

商报小记者(饮马井巷小学)曹吉馨

宋韵“四艺”说

王欣欣,国家茶艺技师,高级评茶员,全国少儿师资班成员,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体验部传统文化项目负责人,研发宋韵“四艺”等多个精品课程。

簪花起源于汉代,在唐代开始兴盛,在宋代达到高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各色材质的花簪插于发髻间视为美,称为“簪花”。我国古人佩戴发簪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代表了中国古人的情感与情操,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簪花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宋人“四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本期活动我们以“花”为主题设计“宋韵簪花记”活动,涵盖“穿越宋代知礼仪”“摇曳生姿簪花记”“妙手生花发间生”三个环节。小记者们穿戴汉服从宋代礼仪学习开始,进入“宋人”角色,了解簪花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通过自己思考设计、动手制作、穿戴互赏的方式,完成宋人花冠之“一年景”,在珠翠圆花、花垂珠络中感受宋代簪花文化的魅力。

看似繁复的传统手工艺也可以成为少年儿童生动可感、具体可行、立体可触的体验活动。从宋韵文化知识到宋韵文化体验,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让少年儿童“动”起来,进而走近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能激发少年儿童真正去喜爱、去热爱,愿意去分享、去传递文化,才能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未来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与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