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李彬
指导专家 郭万军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
我们时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年人唉声叹气地抱怨,“人老了,不中用喽,一身都是病……”这种惆怅的情绪,让亲人无所适从,安慰的话总显得苍白无力。
在专科医生看来,这些所谓的“一身病”无外乎是高血压、糖尿病或者高血脂等常见的慢性疾病,只要遵医嘱好好调理,并不会给正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事实上,他们大部分都是医生眼中的“正常人”。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主任医师郭万军教授表示,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因为“生病”而焦虑的人,老年人居多。只要身体有“风吹草动”就焦虑不安,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求医问药上。但在各家医院各个科室跑来跑去,都没有确诊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反而因为惴惴不安的情绪产生头晕胸闷、肌肉紧张、气短乏力等症状,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因胃痛反复就医被“劝退”,60岁老人绝望自杀
郭万军教授曾接诊过一名转诊病人,60岁的蔡阿姨(化名)。因为长期消化不好,蔡阿姨一直怀疑自己有胃癌。可几次检查下来,都只是浅表性胃炎,没有大碍,但她还是痛苦不堪。尤其在数次被告知“没有大碍”“回家修养”后,她更确信自己患了癌症。“医生和家人联合瞒着我,他们已经决定放弃治疗。”蔡阿姨说。
在数次争执之后,家属无奈只能让蔡阿姨住院治疗胃病。不过,需要住院的病人大多数是身体疾病严重的患者,蔡阿姨在住院期间看到他们被病痛折磨、苦不堪言,备受负能量影响,身心更加痛苦,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更是十分悲观。
于是,趁人不备,蔡阿姨竟然自杀了。所幸事情发生在医院,护士发现及时,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为这件事情,主治医生高度怀疑她是老年抑郁症患者并建议蔡阿姨家属将其转诊到精神心理科。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蔡阿姨在家人的劝导下来到郭万军教授的诊室,经过详细的检查和测评,她被确诊为抑郁症。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一段时间后,蔡阿姨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不仅食欲变好,还变得爱说爱笑,鲜少提到胃痛,再也不是之前因“胃癌”郁郁寡欢的样子了。
郭万军教授解释,主管胃等消化器官感受及活动的中枢神经与情绪相关的中枢神经关系密切,情绪不佳很容易影响到胃肠的功能,甚至引发或加重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这些症状又可能反过来加重抑郁情绪,有些患者可能因为消化道症状就诊进行胃肠镜检查,大多数胃镜检查结果会报告“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之类的诊断,而这会进一步加重相关患者的心理负担。其实,大部分人去做胃镜都会发现这些情况,只要不是严重的胃肠疾病,一般无需过度关注,遵照消化科或营养科医生的医嘱服药及调整饮食即可。
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多数人会因正常衰老引发的躯体感受及健康状况的改变,出现一些身体不适或症状,如果经过正规医院医生的系统检查诊断,没有发现严重疾病的话,应该学会与症状和平共处,减少症状对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会影响神经功能、加重症状。因此,面对一些常见的衰老症状,老年人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重要。
放稳心态合理就医,比纠结于“治愈”更有用
在郭万军教授看来,很多严重困扰老年人及其家人、但又查无确切身体病理改变的躯体不适,其实多数是抑郁症、焦虑症等老年情绪障碍导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老年人群中高发的精神疾病,早期很容易被忽视。
一方面,老年人及其周围人过于关注躯体上的不适,面对失眠以及焦虑、抑郁情绪等不良情绪不在意或很少向医生表达;另一方面,相比年轻人比较激烈、明显的情绪变化,老年人的抑郁症比较隐匿,大多只表现为懒言少语,对日常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愿意主动讲话,也不愿意做事情,一般人常将这些当作年老以后的普通表现,不会将这些表现和抑郁症联系在一起。而且,老一代人在观念上对情绪障碍和“精神病”存在严重的病耻感,他们对此常常闭口不言,甚至即便被确诊也难以接受,不愿意寻求正规诊疗。
研究表明,衰老本身就会助长抑郁。随着新陈代谢减缓,身体分泌的多巴胺和五羟色胺等让人振奋的物质会慢慢变少,伴随生理机能的退化,老年人对很多事情都会力不从心。长期处于无助状态,很容易让人对生活和生命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抑郁就找上门来。
美国医学专家莉萨·兰金在《安慰剂效应》一书中提到,人体有个“压力反应”,当大脑产生害怕、焦虑等消极想法时,体内的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水平便会发生波动甚至紊乱,影响免疫系统,不利于疾病康复;相反,乐观积极的心态会启动“放松反应”,促进机体完成自我修复。
所以,当我们无法改变身体的自然衰老时,养成坦然而积极的心态对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当老年人过度关注和纠结于身体健康问题或身体症状,为此痛苦,甚至严重影响个人甚至家庭的正常生活时,还应积极到精神科、临床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救治。
很多病不是病,只是正常的“老了”
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不可避免。郭万军教授认为,人到了一定年龄,生理机能和器官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就如同一部机器运转时间长了会有磨损、老化一样,器官使用过后也会老化。可即便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临床中还随处可见像蔡阿姨一样为疾病而焦虑抑郁的老年人。
这些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因身体素质不如从前而痛苦;一种是想根治疾病不如愿而分外焦虑。他认为,老年人追求和年轻一样的体检数据,既是为难自己,也没有必要。即使检查指标不符合正常值,但经过用药控制、合理治疗后,只要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便是“健康的老人”。
另外,传统文化里,我们提倡“治本”,总觉得将某一个疾病根治才安心。虽然道理是这样的,可有些病,它就是无法根治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旦得了就会有波动,我们要么就提早预防,要么就控制它的发展。
而且,需要理解的一点是,人到老年,器官功能退化,很多健康参数指标也应该有所变化。以高血压为例,标准认为一个人的血压超过120/80mmHg就是血压偏高,但对于有些老人来说,高压(收缩压)不超过150mmHg、低压(舒张压)不超过90mmHg,就算相对正常。
“现在老年人都有健康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疾病是对的,但不能把指标当成负担,因为老年人很多‘病’其实不是病,而是老了。”他表示,即便病了,面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们仍要调整心态、坦然接受,顺应生理节奏变化。“根治”疾病不是目标,坚持遵医嘱巩固和维持服药治疗(很大一部分是长期的)才是关键;其间,还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坚持锻炼,借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心态,以新的视角学会和疾病“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