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严斐
《诗经》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底,塑造了中国人的风雅精神 ;《诗经》又是博物的,它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了自然万物,涵盖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里面描述的生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据统计,在现存的305篇诗歌中有141篇提到了动物,提及植物的也有144篇,几乎占据全篇数的一半,更有多篇直接以植物或动物名称作为篇名。
上周六,商报小记者与蝶衣老师一起走进《诗经》,体验博物之旅。蝶衣老师是科普作家、博物爱好者,更是商报小记者们自然课堂中的专业领路人,她曾带领小记者们夜探杭州花圃,一路遇到的各种小昆虫,她都能一一解答。
活动中,蝶衣老师通过《诗经》中耳熟能详的一些篇目作为切入点,引出当中所包含的植物,如芦苇、白茅、葫芦等等。活动结束后,小记者发来自己的感慨:“对《诗经》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原来《诗经》不仅包含语文知识,还包含生物知识”“想回去看看《诗经》中的其他篇目”……
本次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浙江科普游子协办。
有诗意的一天(节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介绍风滚草的那一段。在我的眼里,风滚草只是一团随着风滚来滚去的植物,哪里最荒无人烟,最无人问津,就滚到哪里去的野草。现在才知道原来小小的风滚草也有大大的来头。“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白居易在一次战乱中和亲人分别在五个地方,他看见秋天的明月心里非常难过,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一方,只能吊影自怜。这里的飞蓬即飞转的蓬,就是风滚草。虽时隔千年,但当我们真正读懂这些诗歌时,依然感人。
商报小记者 (大关小学之江校区) 梁皓喆
在《诗经》中认识植物
通过蝶衣老师的讲座,我又认识了《诗经》里的五种植物,它们分别是:栗子、葫芦、飞蓬、芦苇和白茅。在这些植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葫芦和芦苇。
在《国风·豳风·七月》中, 有一句诗“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这句诗中的“壶”指的就是葫芦。葫芦我们平时经常吃到,但你知道葫芦起源于哪里吗?蝶衣老师告诉我们,葫芦起源于非洲。在先秦时期,人们把葫芦分为瓠、匏、壶三类。我还知道了葫芦是如何区分的:细长如越瓜的是“瓠子”,像瓠子但是有细柄的是“悬瓠”,果实浑圆无柄的是“匏子”,像匏子但是有短柄的是“壶”,上下大,中间有细腰的是葫芦。葫芦的用途很广泛,可以用来做很多美食,葫芦瓢可以舀水,葫芦还可以用来做葫芦丝等乐器。真没想到一个普通的葫芦还有这么大的学问。
在《国风·蒹葭》中写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蒹葭特指河边的芦苇。芦苇的用途也很广泛:芦苇穗可以用来做扫帚,芦苇絮可以用来填充枕头,葫芦根系可以用来固堤,芦苇纤维可以用来造纸,这么看来,这蒹葭全身都是宝呢!
此外,我对《诗经》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对《诗经》里的植物感到更加亲切了。
商报小记者 (金沙湖实验学校)吕璟远
读《诗经》,看植物
在蝶衣老师的讲座里,植物不只是《诗经》里的句子,也是身边的植物。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讲的芦苇,就像我们在《诗经》里读得最熟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就是水边的芦苇。老师读《诗经》,讲解《诗经》,也告诉我们芦苇是个奇特的植物。芦苇里面剥出芦苇膜,这可以做笛膜,让笛子产生发出动听的天籁之声。在过去,芦絮也可以代替棉花保暖。
此外,我还知道了葫芦的故事,它在很多古代神话里可是仙器,但是它是属于外来植物。河姆渡遗址中已经发现葫芦的籽,有人推测,它可能跟椰子一样,成熟后掉下来,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这真是个有趣的讲座,我想自己也看看《诗经》,读读那些关于植物的诗。
商报小记者 (周浦小学) 陈玺竹
关于板栗(节选)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鄘风·定之方中》中“树之榛栗”。先秦时期的宫室外会种植榛树和栗树,而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
栗树的果实——板栗,它们生长的时候会共同生活在一间“小房子”里,所以常常导致两边的板栗呈半圆形,中间的板栗被挤压得小小的。成熟后,它们的“房子”就会自然裂开,拿出板栗,剥开壳斗,便能吃到香甜软糯的果实了。板栗的种类可分为南方栗和北方栗,南方栗淀粉含量高,常被用来做菜,著名的板栗烧鸡用的便是南方栗,而我们大街小巷处处看到的糖炒栗子,便是果皮颜色稍深的北方栗子了。
除了中国,还有欧洲也有板栗,叫欧洲栗,它的果实比中国的栗子稍微硬一些,口感也没有那么甜糯。当然最可怕的一定是有毒的马栗了,与板栗相似,吃下它,就会发生可怕的症状,所以请大家不要摘食不认识的野果哦!
商报小记者 (长青小学)骆凡诚
《诗经》中的植物——葫芦
老师讲道:葫芦一共有三大类,分别是弧、匏、壶三类。葫芦的老家在非洲,从先秦时期开始,葫芦就是百姓们的生活常客。
葫芦的用处也有很多:作蔬菜,葫芦可以用来做葫芦条炖肉和素蒸鸭。作容器,葫芦可以用来储水、盛酒或放仙丹。作乐器,葫芦可以用来制作成笙、簧或葫芦丝。作文玩,葫芦可以分为文玩葫芦或者蝈蝈葫芦。
从形状上来看,葫芦又可以分五个类型,细长如越瓜的为“瓠子”;似瓠子但有细柄的为“悬瓠”;果实浑圆却无柄的为“匏子”;形似匏子却有短柄的为“壶”;上下大中间有细腰的为“葫芦”。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对葫芦有更多的了解呢?
大自然中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也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
商报小记者 (长寿桥小学) 王可为
栗子的故事
今天,蝶衣老师分享了一些耳熟能详的植物,它们有着怎样神奇的故事呢?
《鄘风·定之方中》中的“树之榛栗”,可是关于栗子最早的文献记载。在当时,板栗是被用于宗庙祭祀的神圣植物,每年小雪时节,定星在黄昏时候会出现在正南天空,人们根据日星的运行轨迹,修建宫殿,并把榛树和栗树种植在宫殿四周。
植物学上,有栗、锥栗、欧洲栗、美洲栗等约12个品种,在人们长期栽培选育过程中,产生了燕山板栗、迁西板栗等三百余个板栗品种。大体上可分为北方栗和南方栗两大品种类型。北方的栗子淀粉少,适合糖炒,糖可以用来增加食欲。冬天,大街小巷飘满了炒栗子的喷香。而南方的栗子淀粉多,适合炒菜,所以叫它“菜栗”,软软糯糯的,可好吃啦!
杭州图书馆太阳风文学社社员(文海实验小学)赵隋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