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起“东京审判”,很多人认为是一场理所应当的“清算”,尤其是处死那些恶贯满盈的战犯,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这场当年的大审判,绝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轻松顺利,水到渠成。
恰恰相反,很多板上钉钉的铁证背后,充满了各种博弈和较量。
一
1946年1月19日,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发布了一条通告。
这条通告全称为:《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特别通告》。
所有看得懂的人看到后都长吁了一口气:终于要开始算总账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落下帷幕。
战争虽然结束,但世界遍地残垣,硝烟虽然散去,冤魂仍在哀泣。
谁该负责?谁该受惩?如何判定?如何惩罚?
这些都是要清算的。
麦克阿瑟这份通告的发出,意味着这场清算审判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负责审判日本战犯的机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正式成立。
就在麦克阿瑟发出公告不久,中央社从重庆发出一则电文:
“我政府业已派定名法官梅汝璈、向哲濬二氏为首批出席代表,向氏将任该庭检察官,梅氏将任审判官,闻二氏日内均将首途赴日。”
作为二战中受日本伤害最深、损失最重的中国,自然要派出自己的代表。一场全世界瞩目的“东京审判”,即将拉开序幕。
二
这场很多中国人认为胜券在握的审判,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按照规定,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来自中、美、英、苏、澳、加、法、荷、新、印、菲十一个国家,每个国家各提名一名法官,由麦克阿瑟任命,共同组成审判庭。
还没开庭,一个事先谁都没想到的问题就发生了:十一名法官的座次怎么分?
远东军事法庭的章程对法官的座次并没有明确规定。一开始,大多数法官也没把“座次”当回事,中国派出的法官梅汝璈认为,就按当时盟军在“密苏里”号舰上盟军受降时签字的次序来不就行了:美中英苏澳……
对此,多数法官都赞同。
来自澳大利亚的庭长卫勃却表示:他希望他亲近的英国法官和美国法官坐在他左右两边——这样一来,中国就等于是排到了第三位。
中国法官梅汝璈当即表示反对:在整个远东战场,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最久、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也是在密苏里号上第二个签字的国家,绝不能降到第三位。
一时之间,大家也都开始争了起来,有的说以英文字母排序,梅汝璈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这样,那就按体重排好了。”
对于座次排序争论,庭长卫勃一开始并未表态,但到了5月2日下午四点的开庭彩排仪式预演合影时,他宣布:
“座次排列顺序为美国、英国、中国、苏联、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荷兰、印度、新西兰和菲律宾。”
中国还是被降到了第三位。
卫勃特别强调:“这个决定是经过盟军最高统帅部同意的。”
梅汝璈当场起立离席,回到办公室,脱掉法官袍准备离开。
卫勃追到了办公室,向梅汝璈解释他这样的安排用意:
“英美法官对英美法系更熟悉,所以安排在我左右,这样工作起来更方便,没有歧视中国的意思。”
梅汝璈还是不肯让步:“这是国际法庭,不是英美法庭。我看不出有英美派居中的必要。”
卫勃的口气随即有了些“威胁”的意思:
“这样安排是盟国最高统帅的意思,如果因为你拒绝尊重这个安排,而使中美关系陷入不愉快的境地,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你的政府也未必同意你的这种行为。”
梅汝璈寸步不退:“中国是受日本侵略最多、抗战最久、牺牲最大的国家,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法庭里,他应有的席位竟会降低到英国之下,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不相信中国政府会同意这样的安排,同时,我也怀疑这个安排是否真是最高统帅做出的。”
卫勃无奈之下,请梅汝璈先出去彩排拍照,晚上再做商议,但梅汝璈还是坚决拒绝:“摄影师和新闻记者今天肯定都会拍照,这些照片如果传回国内,广大民众甚至会责难我的软弱无能。所以,我绝不出席彩排。政府如果不支持我,我辞职,请他们另外派人。”
看到梅汝璈如此坚持,卫勃三次离开房间去找人商议,最终决定同意梅汝璈的意见:
庭长左右两侧分别为中国法官和美国法官。
一个小小的法官座次问题,就已经需要如此博弈,可见这场东京审判,绝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
事实也证明:在5月3日正式开庭后,各种困难和挑战接踵而来。(未完待续)
据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