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阿姨,54岁,年轻的时候在粮食厂做苦力活,伤了腰。十年前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锻炼,久而久之,身体也好了起来。如今,下腰、劈叉、“倒挂金钟”这些健身动作对她来说都是小儿科。

王大伯,78岁,一根单杠,他双脚钩住,身体就轻盈地腾空而起做仰卧起坐。为了调理肠胃,他还经常用手部下方击打树干刺激穴位。

白叔叔,58岁,他每天都要在城东公园练一会中华麒麟鞭,练了7年后,他收了20多名徒弟,最高年龄74岁。作为师父,白叔叔年纪最小。

每满记者 陈敏 刘卓黎 摄影报道
通讯员 王文婷
“我每天早上都来这里健健身,和大家一起出出汗,运动完之后全身通透,整个人都舒服多了。”昨日,在复兴南街的一处小公园里,张阿姨笑着说。张阿姨每天来这里健身锻炼,她告诉每满记者,这里的能人不少。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浙江省城乡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加强城市绿道、全民健身中心、百姓健身房、社区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打造全覆盖、均等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随着全民健身热潮兴起,眼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选择走出家门锻炼身体。广场、公园、湖边、林荫小道,晨练的身影越来越多,体育融入生活已成为生动现实。
硬核健身“练”起来
昨日,上午八点多,每满记者在复兴南街的一处小公园里,看到不少早起的市民正在利用单杠、双杠、转腰器、举重器、上肢牵引器等健身器材锻炼身体,他们个个生龙活虎,红光满面,年龄基本上都在65-85岁之间,来了之后都先互相打个招呼,寒暄几句,做完简单的热身就开练了。“这里的场地挺宽敞的,健身器材新、种类齐全,最近天气也不错,挺多老年人都喜欢来这里锻炼身体。”在此处锻炼身体的王阿姨告诉记者。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我们只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在小公园锻炼身体。大家成群结伴地锻炼,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找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在健身的李大爷开心地说。
在城东公园,58岁的白叔叔正在耍中华麒麟鞭,精干的身材带着西北人的粗犷,“我是嘉峪关的,三年前退休了就来杭州带孙子。”白叔叔练麒麟鞭已经有七年时间了,他告诉每满记者他从165斤“三高”缠身的亚健康身体,变成了闪、转、腾、挪,身体轻盈、灵活的状态,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早已不见踪影,而脂肪肝,三个月就好了。
“我们这里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个”在万安城市花园南苑西侧锻炼的吴叔叔告诉每满记者,来这里健身的大多是一些退休的市民,现在身体都变健康了,生活更有规律了。“我是53年的,你能看出来吗”,一身腱子肉的吴叔叔实在是没有70岁的影子。在他周围的其他叔叔们,也是身材健硕,宽厚的臂膀、结实的胸肌,有八块腹肌的也不在少数。“丁桥、野生动物园,有人专门从这种很远的地方坐地铁来锻炼。”吴叔叔说。
如何晨练更科学有效?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孟祥博说,坚持正确的晨练方式,不仅可以改善脏器功能,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同时还可以提高关节和韧带的灵活性。老年人做高强度动作之前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另外,每天都在坚持做的动作,且膝关节和平衡能力都没有太大问题的老年人也是可以做的。“可是可以做,但我们还是不推荐,老年人随着年纪越大,反应能力和肌肉力量会减弱,可能会有跌倒或者肌肉拉伤的状况出现。”孟主任说。
另外,老年人晨练前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锻炼之前,可以做5-10分钟的热身运动,等到身体筋骨完全舒展开来,再开始晨练。不要突然身体前倾、弯腰、屏气等动作。老年人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及进行高强度运动。
关注每满 共同参与 让城市更美好
共同参与
让城市更美好
老百姓的难点、痛点,你身边的焦点,赶紧拿手机拍给我们吧。
留言方式:
下载“每满新闻”在首页“全目击”的话题中发帖,好的意见建议,记者会递交给相关部门评估参考。
本版图片涉及部分动作,请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借鉴,切勿盲目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