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产教结合 科研育人

2022-09-07

钱塘区会成为人居环境优美、制造业强大、对青年人才非常友好的宜居之城、创业之城、产业之城。 董源 钱塘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留学人员及家属联谊会副会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商报记者 宣鸿蝶

走进实验室,七八位学生正专心操作着手中的设备,董源静静站在一旁,适时给出建议和指导。穿着白大褂的他,言语间透露着沉稳儒雅的学者气质。

2019年的秋天,董源回国入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机械工程学院的教授。三年间,他不仅在那三尺讲台大放异彩,更带领学生们聚焦前沿领域,在科研道路上持续创新创造,拿下了不菲的成绩。

1 “最忙的时候,一天十几个小时都会泡在这里。”众所周知,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操作,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只有耐得住寂寞方有突破的可能。虽然早在少年时,董源便对未知事物保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对科普杂志爱不释手。但真正让他坚定科研道路的,还是十年的清华时光。2004年,董源考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在导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找到了科研的意义。”

2014年清华博士毕业后,董源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在密苏里大学工作5年。“去美国主要是为了学习先进经验,但心里一直都很想回国发展。”

至于为何来到钱塘,董源坦言:“一方面是因为杭州的人才引进政策比较好,钱塘整体创新创业的环境很不错;另一方面,第一次来这里就感受到了昂扬向上的氛围,这是最吸引我的。”

如今,董源带领的研究团队,包含十几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以及半导体等方面的研究。

就在去年,研究团队还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对抗生成技术与新材料的研发相结合,研究出针对石墨烯/氮化硼复合二维材料的人工智能系统,被科技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

在教学上,董源则始终坚持“产教融合,科研育人”的理念。“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上课,学生不仅会感到无聊,还很难有所得。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在产业项目和科研项目中,告诉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实践运用,并且鼓励他们从年轻时就学好知识,学好本领,为制造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除了老师和科研工作者这两个身份外,董源还是钱塘区欧美同学会和留学人员及家属联谊会的副会长。“这两个组织都起到了团结区域内留学人才的作用,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很强的向心力。”

在董源看来,钱塘区是一个年轻的区,欧美同学会和留联会也是年轻的组织,成员基本都毕业于国内外的重点大学,平均年龄集中在二三十岁,呈现出高知化、年轻化的特点。“大家知识背景各异,从事各种各样的学科,在一起交流对各种新生事物的看法,思想交流活跃,可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在组织内部,董源积极履行着副会长的职责。近两年,“双碳”变革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他牵头筹办“双碳论坛”,计划邀请学界、企业、金融等社会各界人士,为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让组织持续迸发新活力。

自设区以来,钱塘一直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董源所从事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工程热物理、微纳材料等研究方向则正好与区域的产业发展相契合。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早已将培育专业人才,为钱塘发展贡献力量,视作自己的使命和担当。“钱塘一定会成为人居环境优美、制造业强大、对青年人才非常友好的宜居之城、创业之城、产业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