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报考热的冷思考

师范类专业在高考录取中的持续大热,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待遇的不断提升所显示的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压力。

2022-08-02

进入8月,不少今年参加高考并且榜上有名的学子已经陆续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各地高考录取也已进入尾声。

据统计,今年在名校土木类专业录取线大跌的同时,师范类高校和专业延续了近年来报考的热度。

数据显示,2022年在安徽招收公费师范生的11所高校的投档最低分排名均出现上升,如:北京师范大学理科投档最低分排名3186位,较去年前移847位次;陕西师范大学理科投档最低分排名8292位,较去年前移1781位;华中师范大学文科投档最低分排名3072位,较去年前移2250位;西南大学(优师专项)文科投档最低分排名2793位,较去年前移2812位。这样的“师范热”在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均有出现,且已经持续多年。据今年1月教育部新闻发布透露的数据,高考成绩前30%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由2018年的18.3%提高到2019年的33.4%。

师范类专业在高考录取中的持续大热,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待遇的不断提升所显示的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压力。

近年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规模一直在增长:2016年报名人数260万人,2017年410万人,2019年攀升至近900万人,2021年突破1000万人。

与教师资格证报考热同步的,还有大家早已熟悉的公务员报考热、研究生报考热等。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近年来基本维持在接近40∶1的平均竞争比,北京、贵州、西藏等地则更是“百里挑一”。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在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人(为341万人),2021年达到377万人,2022年又上涨到457万人。

师范热、考研热、公务员报考热等热门现象的背后,是大学生们对就业压力的冷处理。

大学生就业压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毕业人数的持续走高,另一方面是持续受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市场的持续疲软。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相对稳定且待遇不断改善的教师、公务员等岗位就成了香饽饽,实在不行考个研究生可以缓冲几年也是不得已的人生规划。

因就业压力大而发生的逃避性热门现象,亟待引起关注。与这些大学生就业“热”现象相伴的,可能还有高校公布的“漂亮”的就业率数据、高校严重与社会脱节的专业学习配置、高收费象牙塔繁荣与低就业毕业困境相矛盾等被掩盖的现实。

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创业固然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遇冷的现实困境,但可能仍是杯水车薪,无法全面解决大学毕业生的“民生问题”。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突破了千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需要努力开源(帮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大学教育的源头上提升大学生的真实就业竞争力,即着力培养社会适用的人才。

童立进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