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昕
最近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铜奔马毛绒玩具火了,火得恰逢其时——各地正在根据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调整人员往来政策,铜奔马“绿码出行”的寓意反映了大家的美好愿望;眼下暑假大幕又刚刚开启,这个来自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形象撩得人心里痒痒,仿佛在召唤大家去博物馆、去西北、去远方……
铜奔马还有一个名字叫“马踏飞燕”,是一件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属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这个形象我们其实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中国旅游”标识的主画面,几乎随处可见。所以这款毛绒玩具的走红,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把代表中国旅游的文物形象做成文创产品,这个再正常不过了;而意料之外的是,直到现在才有人想起拿它做文创文章,这么多年真是忽略了这样一个好题材。
笔者小时候第一次见到“马踏飞燕”这个形象,是在湖滨一公园,忘了那是一尊仿制的雕塑还是用植物修剪出来的造型。但第一次见它时的那种惊讶记忆犹新:那匹大马为什么要踩在鸟的身上?这个问题大人们也答不上来。后来得知“马踏飞燕”是中国旅游标识,我就更好奇了:中国有数不清的文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形象来作中国旅游的标识?它到底有什么寓意?这些问号一直存在心里,直到现在都没有完全解开。
在甘肃省博物馆网站上,笔者找到了铜奔马的介绍:“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准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在这些介绍之外,笔者总觉得铜奔马似乎还藏着更多的故事。
笔者也浏览了甘肃省博物馆网站的创意产品频道,关于铜奔马就有立体拼装积木、“绿马”头套、“绿马出行”口罩、铜奔马雪糕这些产品。设计感是有的,噱头也好玩,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是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马踏飞燕”为什么能成为国宝,凭什么代表中国旅游的形象,与同时代的文物相比它为什么会独领风骚——如果文创产品在好玩的同时,还能把这些故事讲透,那就更好了。
几乎所有的文旅单位都在很努力地做文创产品,比如去很多旅游景点,都可以吃到以著名景观为造型的网红雪糕。家家都在搞文创,要弄点小梗吸引眼球容易,但想做成爆款其实很难。“马踏飞燕”的走红是有一些偶然因素的,出圈之后,如何抓住机遇经营好这个两千年大IP,这才更显设计者的功力。“绿码”的谐音梗终究会过时,而文物背后的内涵和故事才是真正值得深挖的地方。全国博物馆有那么多国宝,把每一件文物的故事都拿出来说一说,一定很有意思。看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铜奔马出圈了,相信此刻很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在赶来的路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