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未能回到故乡
失散红军曾宪文过世30多年了,儿子曾庆平还能唱出父亲教给他的红军歌曲,一字不落:“炮火连天,炮火连天……苏维埃的红旗插满全中国,欢迎白军弟兄们……过来当红军。”
这是一首江西井冈山的红歌,是一首劝国民党“白军兄弟”投奔红军的歌。这首歌在它的原创地是否失传,已经不得而知,但在广西灌阳县海洋山脉腹地的盐塘乡,还能奇迹般地找回。
伴着盛夏时节的蛙声,曾宪文的儿子曾庆平背着手,哼着歌曲,像回到了童年。末了,他还要配上父亲当年对歌词的解说:“日本鬼马上到上海了,中国人抗议了,莫搞内政(战)了。”
曾宪文是江西赣县人,乳名叫曾石贵,1928年参军,在井冈山跟着毛泽东干革命,进入红三军团团部新兵班接受训练。湘江战役时,他是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第三营第九连后勤兵。
1934年12月的一天,曾宪文出现在盐塘村时,当地人并不清楚这个小红军背负着怎样惨烈的过往。
红三十四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部队番号。那年冬天的湘江战役中,这支6000人的英雄部队,为了掩护红军中央纵队和其他部队渡过湘江,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在担架上扯断自己的肠子自杀身亡。
父亲是怎样活下来的?
曾庆平复述:“来了飞机,丢了炸弹,浮桥被炸,江面堆满了人,红军死了不少。父亲受了伤,把身子扎进水洞……”
有党史专家考证,曾宪文受伤的那场战斗发生在1934年12月1日上午,红三十四师接到电令,在水车过浮桥赶往新圩枫树脚,接防红三军团红六师十八团,过灌江时遭到敌机轰炸,200多人被炸死。
后来,曾宪文被当地村民救下,藏在牛棚。他得了一场大病,病愈后左腿跛了,重操在江西的旧业——竹匠。他只要花10天就能织一床晒谷子的竹垫,这手艺在当地很新鲜,很快被接纳。
几年后,曾宪文娶了一位丧偶的女子,做了上门女婿,成了两个孩子的继父。40多岁时他得了一女,50多岁才有了儿子曾庆平。
在曾庆平的眼中,父亲曾宪文是这样的样貌:个子不高,满脸胡须,吃饭很快,脾气暴躁,但作息特别规律。
曾宪文大字不识,胆量却大。他曾跟儿子讲述:自己被派到一个“很乱的地方”,带了一帮同样胆大的战士,避开国民党耳目,把全连所用的柴米油盐全买了回来,从此,连长就让他搞采购。搞采购也是一个危险的活。有一次,他掀起裤腿,给曾庆平看自己腿上的疤,那被炸出窟窿的地方新长的肉,凸成了一个包。
1982年,曾宪文去世,享年83岁,一生未能回到故乡。儿子曾庆平替他回了一次故乡,认祖归宗之后,又继续回到盐塘耕种水稻。(未完待续)
据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摘编自《向死而生》(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