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界的“马路天使”

2022-04-30

关键词:老底子

商报记者/每满记者 侯惠惠

摄影/视频 梁孟澄 侯惠惠

实习生 刘卓黎

手绘 章丹丹

吴山脚下太庙前,大马弄农贸市场,就位于此,不少人称它为“杭州最后的马路菜场”。这条弄堂,从天蒙蒙亮到天色渐暗,就好像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偶尔一辆老式自行车骑过,清脆的车铃声响起,还会配上两声,“诶,师傅让让、让让。” 来过大马弄一趟,就能体会杭州老话讲的老底子是种什么感觉。

简易的门头、手写的菜单、几乎可以算作没有什么装修,露天的摊位,这几乎是大马弄农贸市场摊位的“标准配置”。但就是简单、质朴的小摊们,让这里的岁月,变得活色生香。

住在附近的小吴,是常常会来逛大马弄的年轻人。她说,在这里有种小时候的感觉。小吴总来买的,是徐奶奶当天才出菜单的杭帮小炒菜和隔壁的小王油墩儿。后来学会做饭了,也时常从鱼摊上买回一条片好的新鲜黑鱼:“摊主片鱼很熟练,流畅地像表演,我每次排队买鱼都要看上好一会儿。”

白切羊肉、雪里蕻、新鲜的笋子、刚钓上来的鱼,还有最出名的一排酱货店,都是老杭州荡到这里少不了要买的。到了腊月,是这里的酱货店生意最红火的时候。酱鸭一只挨一只、一排叠一排,被摊主们摆在门口,风一吹,酱香味能飘很远。酱鸭切好,底下铺一层萝卜干,鸭子的油脂和酱香渗进豆子里,很是下饭。吃不完的酱鸭,放几片菜叶,做个泡饭,也是好吃的一餐。

有家炒货摊,瓜子最有人气,奶油、五香、原味……大火爆香的瓜子,还没出锅就已经勾起馋虫。买了些原味瓜子,香、脆、果仁饱满。

还有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咸鸭蛋店,咸鸭蛋10元6个,是不少老客要找来买的小摊。“这家咸鸭蛋我经常来买的,登山完了过来就带走10块钱的,他们家的咸鸭蛋不咸,很香。”来买咸鸭蛋的老客向还在犹豫的客人推荐。

徐奶奶杭菜 “屋里厢”的杭州味道

徐奶奶杭菜,卖的就是杭州最传统的杭州小炒菜。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做毛三千块钱。店里常年供应的有卷鸡、烤麸、素烧鹅、大肠,卖得最俏的也是这几样。每天的菜单都会有些变化,多是些时令菜色,到吃二冬的季节了,就会供应上炒二冬,最近店里有卖狮子头,纯猪肉的馅儿,加上山药粉,一个很结实,也是杭州做法。卷鸡,素烧鹅里面卷了天目山笋干和肉末,裹着汤汁吃到嘴里,咸鲜之外有一丝甜,还能吃到素烧鹅的韧性和笋干的爽脆。

店里早上7点出摊,一般到中午就卖完了,晚上还要加班。徐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亲自忙活,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都是自家烧的,叫外人烧,烧不好的。”很多人都是从中年吃到了带孙子的年纪,来买卷鸡的陈伯说:“不吃,不吃要想的啊!”

中午去的时候徐奶奶不在,徐奶奶的儿子在店里忙活,“以前我外婆怎么烧给我妈吃的,我妈就是怎么烧给大家吃的,就是屋里厢的味道。”徐奶奶的孙女也在店里,小姑娘很爱说话,“我叫沈子瑜,我最喜欢吃我奶奶烧的杭州小炒了!”

小王春卷 最有特色的是油墩儿

小王春卷,卖春卷也卖油墩儿。冒着热乎气的油墩儿还在锅里,门口的人就催着要买了,“好了没有,我要三个的,不要忘了,我等等来拿。”3块钱一个的油墩儿,一天能卖两三百个。中午刚过12点,小王准备的三盆料就已经卖掉两盆了。小王说,还有顾客托人来一次性买走了60个油墩儿。今年生意最好的一天是清明,卖了六七百个。

油墩儿趁热最好吃,外面一层够脆,咬到里面去,满满都是萝卜丝,时不时还可以咬到一些面渣,很酥,香!

这油墩儿的做法和别家不同,先是薄薄的一层面糊下去,等结壳了之后加上满满的萝卜丝、倒笃菜和炸好的面渣,再封好,炸到金黄酥脆。这样做出来的油墩儿,馅料不会被面糊糊住,外面还脆,一口气吃两个不是问题。

小王在大马弄,已经卖了二十多年春卷油墩儿。小王,早已是中年,但还是习惯大家喊她小王。二十多年前,小王刚到杭州谋生,租住在了大马弄,带着两个孩子。是隔壁卖杭菜的徐奶奶,教了小王做杭州小吃,靠着春卷和油墩儿,小王在杭州安了家。“徐奶奶人真是特别好,我们就像家人一样。”

以往到了中午饭点,徐奶奶还会烧菜,和旁边的摊主、街坊邻居一起吃。“一道吃,毛热闹嘞!”

很多原来住在吴山脚下,常来荡大马弄的老客,都因为工作、生活搬离了大马弄,但不少人只要得空,还是会一次又一次的回来找寻从前的味道。那是他们记忆中的菜场味道,那是值得永久怀念,时常重温的岁月。

杭州老底子的味道是什么?不妨来一趟大马弄农贸市场,买些菜,和几十年的老摊主们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