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领取稿酬
商报见习记者 叶歆 通讯员 李彬
指导专家 唐光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二科主任
知乎上有一则话题“为什么父母的爱有时候让人很窒息”,一位用户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想考研去一所离家很远的学校,因为那所学校有我喜欢的“王牌”专业。但是我父母听说我要考到外地,每天至少给我打十几个电话。劝说我无果后,他们决定和我一起走,我去哪儿,他们就去哪儿,这种感觉让我很窒息。因为他们的强势,我本科已经妥协过,留在了本地。我不想要他们安排的所谓“稳定”生活,我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
杨绛曾在《我们仨》中写道:最好的关系,都有边界感。正是因为这份“边界感”,她将爱情、亲情与友情维护得恰到好处。但在中国式家庭中,常有父母以“爱”之名,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到子女身上,不断侵入子女的“边界”。常常觉得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子女的理解,冷漠的亲情关系更让自己痛苦不已。
“我都是为你好”,看似关爱的话语,却是一道无形的“枷锁”。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边界线”,才是真正的“都很好”。
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 却一直想要逃离“五指山”
最近,章大姐因为女儿的一句话,天天以泪洗面。“从女儿出生起,我们两口子就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了她,省吃俭用培养她学英语、练钢琴。当年为了她能在大学安心读书,我和老伴甚至跟着她一起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陪读。现在她却说让我们不要再‘逼’她了,每天在压抑的环境下生活喘不过气,她要逃离,去一个我们不认识的城市。”
章大姐和老伴一直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对她的要求极其严格。不仅亲自料理好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不准她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会“分心”。女儿去外地上大学后,夫妻俩就跟着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
章大姐从没想过,一直文静内向的女儿,有一天会和自己爆发激烈的争吵,甚至关系“决裂”。
女儿大学刚毕业时交了位男朋友,但章大姐觉得男方没有稳定工作还不是本地人,不同意两人在一起。结果一晃女儿都三十多岁了,还没有找到另一半。
章大姐着急,就安排女儿去相亲,但是每个都不了了之。大部分相亲对象对女儿的评价是:没有主见,不成熟,感觉像三四岁的小朋友。父母的不断催促和屡屡不愉快的相亲经历,女儿彻底爆发了,母女俩发生了严重的争吵。章大姐的强势态度让女儿觉得这么多年来,母亲对她的所谓“为你好”,已经到了不允许她有任何自己想法的地步。她想要逃离,逃得越远越好。
“我为她付出了很多,甚至提早退休专门去照顾她。可是在她眼里,我所有的付出却是‘绑架’。一想起她对我说的那些话,就像针刺一样,我就失眠焦虑,吃不下饭。”章大姐很不解,为什么曾经在她眼里懂事乖巧的女儿,如今却想“逃离”她。
过于“沉重”的爱,让她苦不堪言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尊重,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亲人间,也应该有界限。好友莎莎最近一直在为“如何拒绝父母的过度关心”而烦恼。
莎莎说,她与先生结婚后就各自从原生家庭里搬了出来。婚前她就在幻想怎么去装扮、打理只属于两人的小家,可是婚后却事不如人愿。婚房是按照父母的喜好安装的,两方的父母三天两头不打招呼就直接进家门,有时是来帮忙做饭打扫卫生,有时只是过来看他们一眼。莎莎知道他们是放心不下儿女,也是关心爱护他们的表现,可是长时间的过度干预让莎莎倍感压力。
“我们已经结婚成家,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间。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大’?原本以为结婚有自己的家庭就是大人了,可是成家立业后,父母还在为我们的饮食起居而操心。这份爱太沉重了,拒绝了又怕他们伤心,我该怎么办!”
“边界感”需双方共同建立,互相尊重彼此理解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二科主任唐光政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纽带”,让他们常将子女看作是生命的延续。付出了许多心血与精力将子女培养成人,理应还要管理他们的生活,包括填报大学志愿、工作的选择、恋爱结婚等。子女明明已经成人独立,但父母还要介入他们的生活空间,不肯退出。
唐光政说,在门诊中常能遇见父母或子女一方缺乏“界限感”,让对方产生心理压力或有不愉快的经历。长期的压抑忍让不利于坏情绪的发泄,从而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
“我之前接诊过一位年轻患者,是一位从大学休学的女孩。从小父母就为她规划好了一切,小学至高中都听从了父母的安排,连大学填志愿也选择了父母的建议报考医学类院校。但是因对医学不感兴趣,她‘无心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久而久之不仅听不进课上的任何内容,还出现了抑郁情绪。”唐光政说,当因放弃自己的理想,心中的愿望无法实现时,人就会产生空虚感,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堕落感。特别是因身边至亲的干涉导致最后结局的不如意,反应会更强烈,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边界感”就像一架天平,是双向性的,双方相处都需保持“一定距离”。子女一方面想要独立,一方面又依赖家庭,怕父母因为自己的擅自决定而失望生气,这种矛盾的想法使他们更容易受情绪左右。当自我需求和家人期待无法正确平衡时,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影响家庭关系和谐。
同样,很多缺乏“边界感”的父母性格大多强势,有很强的控制欲。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子女的需求做选择和决定。一旦子女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定,违背了他们的意愿,一时难以接受,就会发生矛盾争吵,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精神类问题。
如何建立“边界感”,保持情感独立
不管是多亲密的关系,都须尊重对方的“个性”,这是理所当然的“规矩”,同样适合父母与子女间的相处。如何建立亲子间的“边界感”,让相处更融洽,家庭更和谐?唐光政针对父母自身和子女方面,给出了下列建议:
1、父母和子女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难免会出现代沟隔阂。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要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及生活习惯,学会给彼此留空间;
2、父母要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对子女的选择和决定给予支持。同理,子女也需多与父母沟通,学会体谅并尊重父母的立场,缓和冲突关系;
3、学会控制好情绪,减少激烈争吵而破坏关系;当然,代际之间经由争吵而将彼此间的距离调整到一个彼此适应的水平,这种争吵就是有价值的;
4、父母要将注意力从关注子女转移到关心自己的生活。老年生活丰富充实,身体健康强健,也能让子女更安心;
5、子女要不断完善自己,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