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洋畈何以叫生态公园?怎么理解生态?

来商报小记者的报道里寻找答案

2022-03-23

商报记者 张倩雯 摄影 陶琳

上周六,跟随自然教育机构浙江山野创始人之一蒋虹老师的脚步,商报小记者们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江洋畈生态公园。江洋畈何以叫生态公园?它和一般的公园有何不同?怎么理解生态?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根据眼前所见,蒋老师结合实例为小记者们做了详细讲述,便于大家理解和写作表达。本活动由杭州图书馆主办。

江洋畈公园游记

江洋畈生态公园由西湖淤泥堆积而成,这个公园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原生态的状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蒋虹爷爷在介绍公园里的蜜蜂时,说道:“蜜蜂能够采到花蜜,鼠尾草的花蕊有这样精巧的杠杆结构,这是长达千百万年自然演化的结果。”这句话让我想到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而人类也来自且离不开大自然。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让地球环境越来越美。

商报小记者(长青小学)李菁

垂柳和旱柳

听蒋虹爷爷为我们介绍江洋畈生态公园,我学到了很多小知识。其中,西湖杨公堤、断桥大部分的柳树以垂柳居多,它的叶片窄窄的,柳枝是下垂的,所以称之为垂柳。而旱柳,它和垂柳的叶片差不多,区别在于它的枝条不下垂,是往上长的,它比垂柳更耐旱也耐湿。还有,杨柳不是一种树的名称哦!

商报小记者(半山实验小学)余艾雨

多角度看待问题 善待世间万物

江洋畈生态公园的地理位置较好,旁边有山环绕,因为交通不便,游客较少,反而无形中给这里的生物形成了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其中,江洋畈生态公园里有一条供游客走路的栈道让我很惊讶,栈道下有许多淤泥,深的地方有二十米。而栈道下面是空的,有许多浮筒,这样的好处是能让栈道两边的水正常流动,一些鱼虾和螃蟹之类的小动物就能在栈道下面游动自如了。公园里的很多动植物也令我很好奇,原来柳树的种类有很多,如垂柳、旱柳、南川柳……就连一颗枯木都大有学问,上面竟然长满了菌菇。

听了蒋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不仅对江洋畈生态公园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陪伴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们要像蒋老师所说:“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善待世间万物。”

商报小记者(袁浦小学)何志宁

公园里有趣的动植物

江洋畈生态公园是一个年轻的公园,尽管水塘里的芦苇看上去是一片枯草,乱七八糟,但这正是骨顶鸡、黑水鸡、鸳鸯等鸟类生活、觅食和栖息的场所。如果把这些清理掉,那么明年它们可能就不会来了。生态公园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更要考虑动物的需求,这也正是生态公园与一般公园的区别所在。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公园里有三种不同种类的柳树:旱柳、垂柳和南川柳。旱柳和垂柳的叶片形状差不多,都是窄窄长长的细叶。但旱柳既耐湿又耐旱,可以在水边生长,也可以在山坡上生长,枝条不下垂。而垂柳耐湿不耐旱,只能在水边生长,枝条下垂,“万条垂下绿丝绦”说的就是垂柳。南川柳的叶子与前两者不同,叶片比较宽,个子也没有旱柳和垂柳那么高大,枝干也没有那么挺直。南川柳细高瘦长,恣意生长,参差错落。现在正是南川柳开花的季节,那些看起来像毛毛虫一样的黄绿色花是雄花序,经过查阅得知南川柳是异花异株,也就是雌雄不同株。

公园改造以前是用于堆积西湖淤泥的,现在用一条高低曲折的木栈道漂浮于淤泥之上,穿行在湿生林地、浅水沼泽和池塘水泡之间,不仅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这片人造湿地也成了候鸟们的一个新家。

商报小记者(金沙湖实验学校)吕璟远

于江洋畈生态公园寻找灵感

江洋畈原来是一个马蹄形山谷,成为西湖疏浚的淤泥填埋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表面出现了清水,江洋畈成了一片人工湖。两到三年后,地表水减少,该地形成了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浅水沼泽。三到十年后,大部分地表水消失,耐湿乔木渐渐增多,和芦苇等湿生草本一起,共同构成一片湿地植被景观。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许多知识,印象最深的是水生植物还可以分为漂浮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还巩固了我在课堂上学习过的知识,比如各种各样的种子是怎样旅行的——有喜欢粘人的种子是随着人和动物的活动旅行到远方;火棘的果实是小鸟的最爱;而睡莲是会游泳的种子,它可以浮在水面,由水流带向远方……

商报小记者(采荷二小)娄祎涵 指导老师:钟莉军

游江洋畈生态公园

江洋畈生态公园于2010年对外开放,在杭州众多公园中算是非常“年轻”的。公园成马蹄形,三面环山,本来是用来堆放西湖淤泥的。经过6年的时间,在西湖淤泥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水生、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江洋畈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湿地。

公园里的植物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生植物,是这里原有的植物;第二部分是次生植物,是西湖淤泥里的种子发芽后的植物;第三部分是园林植物,主要起美化作用。蒋老师还介绍了公园里的三种柳树,分别是垂柳、旱柳和南川柳。当然公园里不仅植物多,动物也多。水面上有一只头上是白的水鸟,蒋老师告诉我们这是骨顶鸡,今年第一次来,足以说明杭州的生态环境很好。不一会儿,我们又看见一只水鸟,老师说这是黑水鸡,和骨顶鸡一样都属于秧鸡科,但比骨顶鸡小,而且头上是红的。

虽然我之前也去过江洋畈生态公园,但今天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它,收获颇丰。

商报小记者(凤凰小学)徐梓峰

保护生态 让环境更美好

蒋老师告诉我们生态公园和普通公园最大的区别是生态公园更注意保护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江洋畈生态公园里有三类植物:原生植物、次生植物和园艺植物。柳树就属于淤泥里长出来的次生植物,并且这儿的柳树主要分为三种:垂柳、旱柳和南川柳。垂柳和旱柳的叶片很窄,南川柳叶片比较宽。旱柳很耐旱,种在缺水的山地上也没有问题。

这里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植被,同时拥有湿生林、浅水沼泽、湖泊池塘等多层次的湿地景观。这里还住着很多外来的小动物们,因为这里的生态很好,它们都喜欢来这里繁衍、栖息。江洋畈生态公园展现的是自然真实的美,值得我们慢慢发现,细细品味。

商报小记者(外语实验小学)包远豪

寻找“生态”江洋畈

刚开始看到镜头里的画面时,我还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公园好像没有西湖边的公园那么漂亮?结果,蒋老师立马介绍说:“江洋畈是三面环山,另一面由西湖淤泥堆积而成的生态公园。”原来这是因为这里很多树木、芦苇都是大自然保留下来的“原生态”啊。

镜头里还有好几只“小黑鸟”,他们个子不大,黑黑圆圆的,在芦苇丛里“躲猫猫”。后来,蒋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小黑鸟”叫做骨顶鸡,是一种候鸟,因为它们的小嘴很短,啄不开北方厚厚的冰面,所以就来南方喝水、吃东西。原来“小黑鸟”和我一样怕冷,还和我一样,看到漂亮的地方就走不动了呀,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小动物可以来到这个年轻的“生态公园”。下一次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现场寻找公园里其他的小可爱们。

商报小记者(长寿桥小学)金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