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元曲

2022-03-23

上周六,我们参与了杭州图书馆主办,浙江省文学志愿者中心协办的“‘太阳风’阅读课堂——古诗词鉴赏与擂台”直播活动。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简称。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分为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三大体例。小令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一般字数在58字以内;带过曲是用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联缀在一起,表达一个共同的内容;套数是联合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数曲为一首尾完整、同叶一韵的曲。杂剧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演出。

元散曲独具特点,它在形式上比其他诗词更自由一些,格律诗一般都是五字或七字一句,而元曲则更灵活些,同一曲牌字数也有不一样的;它还很口语话,由此,古代汉语慢慢过渡成近代汉语;而且内容很贴近生活,一般表达的是人生感慨或离愁别绪。

鹤老师重点介绍了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弱小寡妇窦娥遭受无赖陷害,在昏官的无情棍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关汉卿借《窦娥冤》批判了当时朝廷的昏庸与腐败。

这次活动让我认识了元曲,也让我与诗词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商报小记者(凤凰小学)徐梓峰

散曲寄情

刚开始接触古诗词的时候,我只知道唐诗宋词,这次跟着鹤老师学习了元散曲。元散曲,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它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但是没有诗词那么严格的格式约束,语言朴实直率,更加贴近民间口语。

其中我最熟悉的一首元散曲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曲人一开始就罗列了秋日黄昏所见的景物,不用一个动词,巧妙地将这些景物连在一起,萧瑟的秋气便扑面而来。“小桥流水人家”虽有些人间烟火的味道,但这温暖是别人的……曲虽短,没有写一个秋字,却形象地描绘了秋日郊外的凄凉景象,又用这种凄凉的景象衬托出断肠人凄苦的心境。所用语言非常简单,但是结构很巧妙,寓意也很深远,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读完之后,我感觉一下就记住了,还感受到了作曲人凄凉的心情。希望以后可以多读一些元散曲!

商报小记者(外语实验小学)包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