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来访,与日德澳新等18国建交

毛泽东1972是如何下这盘外交大棋的②

2022-03-19

“悄悄等待其屈服”

毛泽东曾说,中美关系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点,很快以推倒多米诺骨牌之势显现出来。

被推倒的第一块骨牌是英国。

此时,英国与中国的建交“马拉松”已持续了20多年。英国1950年1月就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54年6月两国互派代办,实际上处于一种“半建交”状态。1971年10月英国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投票支持中国,消除了两大障碍中的一个,剩下的就是英国所持的“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了。

英方建议,参照加拿大等国的表述方式。1970年10月中加建交,建交公报称:“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拿大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加拿大开了这个好头后,各国纷纷效仿,到尼克松访华前,意大利、比利时、秘鲁、冰岛、马耳他、阿根廷等国都以“注意到”这种表述方式与中国建交。

但中国政府不同意。中方指出,英国与这些国家不同,是《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签字国,签字支持台湾归还中国,后来却放弃这一立场,参与制造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因此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明确表态。

中美上海公报公布后,英国尴尬了。英国《卫报》记者观察道,中国人目前在外交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仅仅是“悄悄地等待英国在不可避免的情况面前屈服”。

熊向晖曾回忆,1971年10月26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离开当日,也是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决议的当晚,毛泽东在游泳池住处召集周恩来、叶剑英、乔冠华、熊向晖等开会,他谈到,等尼克松来访时,英国就可能接受我们的条件,就可以交换大使了,熊向晖还回他的“老窝”去(熊曾任中国驻英代办)。不过,没等与英国建交,1972年2月中国与墨西哥建交,或许因其处于美国后院的特殊地位,熊向晖被任命为墨西哥大使了。

英国的让步来得很快。1972年3月13日,中英签署建交公报,其中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是:“联合王国政府承认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决定于1972年3月13日撤销其在台湾的官方代表机构。”

香港《南华早报》总编辑罗宾·哈奇森评论道:英国事实上比其他国家退让得更多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伦敦没必要对它的让步感到遗憾,因为它不过是肯定了1950年就做出的正确决定。

两个月之后,总是与英国神同步的荷兰也与中国将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荷兰于1950年3月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4年11月双方互派代办。与英国一样,荷兰也在建交公报中承认了中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的立场。

“现在到了火候了”

“只要田中首相能到北京当面谈,一切问题都好商量。”

1972年7月上旬,在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的办公室中,随团来访的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处长陈抗召集联络处首席代表肖向前和前任代表、当时率上海芭蕾舞团访日的孙平化开会,要他们争取当面向田中首相转达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并转达上述意思。

周恩来还指示说:“毛主席对我说,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毛主席的思想和战略部署我们要紧跟。能来谈就好,谈得成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了,要抓紧。”

孙平化是7月4日率团赴日的。当时去日本需要取道香港,他们从北京启程时还是佐藤内阁时代,到东京时已是田中内阁时代了。

中美上海公报给了长期追随美国和亲台的佐藤内阁“越顶外交”之后的又一次巨大冲击,佐藤托人秘密带话要求访华,被周恩来拒绝,佐藤内阁不久就倒台了。田中角荣当选当天就表示,要加速实现同中国的邦交正常化。

在前日本外相、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会长藤山爱一郎这位老朋友的穿针引线下,孙平化和肖向前几次见到了日本外相大平正芳,相谈甚欢。

8月15日,田中角荣在东京帝国饭店正式会见了他们。他们正式转达了周恩来的邀请,田中角荣表示感谢,说已决定访华,为万无一失考虑暂不确定具体时间,以收“有终之美”。他还问,北京的气候什么时候最好,孙平化等说,九十月间秋高气爽,最为宜人。

藤山爱一郎向孙平化提议,艺术团回国时不要再远道绕香港了,可以由日航和全日空各提供一架包机,把他们直接送回上海。当晚孙平化向国内汇报了此事,还说飞香港的机票早已订好,包机兴师动众似无必要。没过两天,传来国内指示:接受藤山的好意和安排。回国后孙平化才知道,周恩来在他那份电话报告记录上写下了批语:不对,很有必要!这是政治。

这两架包机成为战后中日之间的首航班机,相当于为田中角荣的访华作了试航。

田中角荣抵达北京的9月25日,果然是一个晴空万里的好天气。

此前田中角荣一直有个隐忧,就是中国会以较低规格接待他。事实上,中国方面的气氛“比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热得多”。深受触动的田中挥毫作了一首汉诗:“国交途绝几星霜,修交再开秋将到。邻人眼温吾人迎,北京空晴秋气深。”

但当晚的欢迎宴会上就出现了不和谐音。田中在致答词时说:“我对日本过去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再次表示深刻反省之意。”第二天会谈时周恩来指出,在汉语中只有日常轻微过失才能叫“添了麻烦”,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绝不能用“添了麻烦”搪塞过去。在他作长篇发言时,日方人员一直低头听着,既没有进行辩解,也没有表示接受。

就在双方分歧严重、气氛最低落的时候,毛泽东出面,在游泳池会见了日本客人。

他第一句话就指着周恩来问田中角荣,他与你吵架吵完了吗?他没有为难你吗?田中回答,没有,没有,周总理和我谈得很好,而且有时候也是“不打不成交”呀。毛泽东又指着姬鹏飞问大平正芳,他没有欺侮你吗?大平回答,没有,没有,我们是在友好的气氛中交换意见的。

会见气氛十分轻松。临别前,毛泽东还向客人赠送了《楚辞集注》。

担任会见翻译的周斌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会见是礼节性的,没有涉及任何实质问题,但会见本身就清晰地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中国是真心实意欢迎他们来访,真心实意希望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因此也期待日方相向而行。

此后,会谈开始向好。到9月28日晚,《中日联合声明》的具体内容已全部达成协议,只空着前言中一段话,即对日本侵华历史如何表述。

周斌记得,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已过凌晨一时,姬鹏飞和大平正芳两位外长依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着对方首先表态。

这时,大平下决心似的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纸条,说:“姬部长,这是我方所能作出的最大限度的让步。”他念道:“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方翻译随即将之译成中文。姬鹏飞又请大平将纸条递过来,命令周斌一字一句正确无误地重新翻译一遍。

长时间沉思后,姬鹏飞建议休息十分钟。两位外长一个快步出了钓鱼台18号楼(周恩来当晚就住在钓鱼台别的楼),一个慢步上了二楼田中的卧室。约15分钟后复会,姬鹏飞表示,同意大平外相的建议。

9月29日上午,《中日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日本媒体称,日中之间漫长的“冰封雪冻时代”由此结束了。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一项对一千人的民意调查显示,支持和欢迎日中恢复邦交者占全体的97.8%。

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文章写道:林登·约翰逊和理查德·尼克松关于一个新亚洲的昔日梦想正在迅速地变成现实,不过这不是他们所想象的由美国管理的合作社。在从尼克松总统变戏法般的外交所造成的冲击中恢复过来之后,我们的亚洲朋友们急不可待地自己也前往北京去。由九个成员国组成的亚太理事会最近举行的部长会议上也普遍存在同样的与中国和解的情绪。韩国总统朴正熙说:“我们要是愚蠢地墨守成规,违反正在出现的新时代潮流,那是吃不消的。”一个真正的新亚洲正在出现。(未完待续)

据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