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人们并不陌生。但他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很多人就不那么熟悉了。
1932年7月8日成立于南京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是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朱家骅、蒋梦麟、陈立夫、徐悲鸿、厉麟似、郭有守、罗家伦、田汉等名流均为该协会成员,协会的主席就是蔡元培。这个协会一共运行了13年,开了9次年会,协会会员近千人。可以说,它的成立拉开了中国教育电影运动的序幕。
设立电影奖项
1932年7月8日,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大会,蔡元培担任首届主席,并发表《开会词》,其主要内容刊登在7月9日的《中央日报》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为我们展示了该报的登载内容,蔡元培在其中提出三大方针:第一,“电影虽为一种娱乐,但对于教育,实有莫大的影响”(该方针后被量化为衡量电影是否好坏的尺度:“三分娱乐,七分教育”);第二,“坏的电影,如淫戮荒谬之类,宜禁止映放,电影所以重审查就是这个意思”;第三,“希望本会今后多编制有益于社会的影片”。蔡元培的这三大方针,为今后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化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
作为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根据蔡元培的三大方针确立了“研究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教育电影事业”的宗旨,并提出“教育电影化,电影教育化”,积极倡导通过电影进行民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后,在教育影片的拍摄制作、电影的推广传播、电影的检查、教育电影事业的国际通联合作、教育电影的学术研究等多个层面上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工作。”侯光明讲述道。协会活动的13年间,有许多影响后来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大事,“作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兼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主席的蔡元培先生,为了推动教育电影运动和电影国产化运动,设立了两个国家电影评奖,组织开展国产电影比赛,评选中国电影奖。”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1933年的第二届年会期间,组织了第一次国产电影比赛,中共电影小组组长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得总分第二名;1934年的第二次比赛中,中共电影小组参与工作、郑正秋导演的《姊妹花》获第一名。
事实上,中国国产电影大赛进行得并不顺利,曾因一部电影扰乱了整个比赛的进程。侯光明讲道:“当时适逢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围剿,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建立行营,他授意专门拍摄了一部记录这一所谓‘壮举’的电影。蒋介石将这部电影送至评委会,并希望在1935年的比赛中内定获奖。”当时蔡元培看到这部片子,只是淡淡地说了几句话,但态度非常明确:“在日本人夺我领土戮我同胞之际,电影里却是中国军队在自己国土上打中国人,这样的片子我不要看,最好的办法是加以封存永不示人。”这部电影没有入围,也未能公映。正因为如此,蒋介石非常恼怒,不仅强行取消了原定1935年5月举办的电影比赛,更是从1936年起,剥夺了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主办国产电影大赛的职能,改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举办。
后来,负责国产电影大赛的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科科长张冲,他深受蔡元培教育电影思想影响。在1936年的国产电影比赛中,张冲完全按照蔡元培提出的标准——一为“三分娱乐七分教育”,二“在教育上对民族国家应有之影响”来评判高低。结果,共产党员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的《凯歌》得第一名。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电影结束了轰轰烈烈的左翼电影运动,进入相对沉寂的国防(抗日)电影阶段。(未完待续)
据人民政协报